圣乔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透过民国奇探的学校,探秘民国大学的学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技术最好的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民国奇探》的剧情设计在民国时期,主人公大部分具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并且有些案件还是发生在学校,典型的如路垚及其同窗毕业于英国康桥大学,同窗任教于上海圣乔治大学,另外还有案件发生在白幼宁母校圣玛丽亚女中,以及树人中学等等。一般的探案剧,很少发生校园案件,但是《民国奇探》电视剧中,对于学校由衷地“偏爱”,多次凸显大学或中学,那么,我们就以此为线索,聊一聊民国时期大学教育,聊聊百年前的大学故事。

以上举例的四所学校,就有三所是西方教育的学校,没错儿,我国的高等教育教育体制就是源于西方教育,通过西方的教育的引进,才有了脱离封建私塾教育的可能,才有了现代教育的基本框架和办学模式。但是,如果按照国际高等教育谱系分析,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水平还处在“小学生”的地位。就像梁启超先生在《莅北京大学校欢迎会演说辞》中所言,大学是“研究高深之学问,发挥本国之文明,以贡献于世界之文明是焉”。按照梁启超先生的期望考量,民国大学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有多少呢?民国时期大学的学风怎么样呢?

在我们的印象中,民国时期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饱有爱国情怀,抛却个人利益,救亡图存,发奋读书。像毛爷爷曾写诗词:“其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些毕竟只是少数,救国救民的知识分子同整个民国时期的学子来比,当然也是少数。

梁启超先生在年的《莅北京大学校欢迎会演说辞》就曾指出:“夫今日学风之坏,人所同慨”,“其最堪痛心者,则莫如求学之青年,奢侈放纵,既伤其德性,复害其学业。设此风不革,中国教育之前途,尚堪问乎?”梁先生严重批评了当时的学风“奢侈放纵”,甚至涉及到了中国教育的前途,这样的学风不可谓不严重。

另外,后来出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炎培先生在同年发表了《教育前途危险之现象》中也同样提到:“戚*友朋,驰书为子弟觅学校。觅何校,则法*学校也。旧尝授业之生徒,求为介绍入学校。入何校,则法*学校也。报章募集生徒之广告,则十七八法*学校也。行*机关呈请立案之公文,则十七八法*学校也。”(载《民国经世文编》,年,教育,第三十四册)抱着功利之心,投身法*学校,引起了*先生对于*法行业的担忧,这涉及到国家社会的公平正义。

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在年1月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也指出:“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载年《东方杂志》14卷4号。)蔡先生特意用了“腐败”二字,对于官本位的求学、对于功利求学有着贬抑之情。

通过梁启超、*炎培、蔡元培这些教育家的遗著,我们看到了民国时期大学的学风问题,那么这样的学风必然导致老师们不认真备课、学生们逃课现象的发生,果不其然,确有历史记载。

在年12月的《教育部视察中国公学大学部报告》中记载:

“教员张廷健讲解尚明,惟少发挥。学生人数人,出席67人,缺席63人”,

“教员*尊三讲解不甚合法,二班人数人,出席人,缺席96人”,

“专门部法本科乙班授债权,教员*旭,该班原额80人,出席20人,缺席60人”(载《教育公报》,第四年,年4月,第六期)。

张廷健的讲解基本上还算明白、讲清楚了;但*遵三讲课就不合规矩,基本上就是胡乱讲的。

无独有偶,年12月《教育部视察朝阳大学报告》载:

“三班人数总计90人,出席57人,缺席33人”、

“专门部法本二三年级及别科合班,授民事诉讼判例,教员石志泉,学生多能笔记,三班人数总计人,出席94人,缺席38人”(载《教育公报》,第四年,年4月,第六期)。

“预科二年级生授本国地理,教员顾宗裘,讲授东三省之交通形势,绘图说明,尚属详细,该班学生计78人,出席55人,缺席23人”(载《教育公报》,第四年,年4月,第六期)。

从以上的文献中,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大学学风有着浓厚的不良风气,老师讲课囫囵吞枣,学生上课更是逃课成风。所以,我们印象中的民国大学风气,只是历史中的一段最为灿烂的阳光,阴霾之下依然有令人心忧的教育风气。

本文系金昆子原创,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