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这篇文章之前,先回顾一下笔者于今年5月7日在本号发表的文章《顿巴斯决战陷入胶着,胜利日献礼已成泡影,说好的南北对进呢?》中,对于俄乌战局的发展所做的一些展望:
“虽然实力优势有可能会使他们(俄军)到5月底或6月初在乌东拿到一些收获,但如果俄罗斯未能进行全国动员,全力投入战事,这也很可能就是俄军所能达到的极限了。
随着接受西方重武器援助并完成训练的乌克兰生力军不断加入战场,也许进入夏季战局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笔者于5月7日所发文章截图。
到目前为止,战场发展趋势与笔者的估计大致相仿,时间上延后了一个月左右。俄军是在6月底7月初拿下乌东的北顿涅斯克和相邻的利西昌斯克,达到了自己的极限。
此后,战场主动权开始向乌军方面转移,特别是在美国援助的“海马斯”火箭炮分批到达战场之后,这个趋势更加明显。乌军于夏末秋初的9月6日开始在北部哈尔科夫一线展开反攻,标志着俄乌战局出现了根本性转变。此后,乌军可以自由选择攻击的时间和地点,而俄军则进入了被动防御的不利态势。
第一块“新领土”被攻陷
9月21日,为了扭转战争的不利局面,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在全国进行“部分动员”。
9月23日~27日,作为普京应对战局全盘策略的一部分,乌克兰东部和南部的四个州:卢甘斯克、顿涅茨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举行“入俄公投”。结果自然毫不意外,这种把戏俄罗斯已经玩过很多次,早已驾轻就熟。
■年9月3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中)与来自乌克兰四个州的“领导人”在克里姆林宫举行加入俄罗斯的签约仪式。
9月30日,普京与来自上述四个州的“领导人”在克里姆林宫圣乔治厅签署了加入俄罗斯联邦的条约。在随后发表的演讲中,普京称“生活在卢甘斯克、顿涅茨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的人们已经成为我们的公民,永远都是……决定已经做出,而俄罗斯不会背叛它……我们将用我们拥有的所有力量和资源捍卫我们的土地,我们将尽一切努力确保我们人民的安全!”
需要说明的是,俄国之前的套路都是先扶持一个所谓的“独立共和国”,然后让它提出加入俄联邦的请求,再由俄罗斯给予批准。这次因为战场形势紧迫,来不及做足全套了。
■当地时间年9月30日晚,在莫斯科红场上举行庆祝四州加入俄罗斯集会和音乐会。
乌克兰方面自然不可能对此袖手旁观,他们的回答倒是也很干脆。
就在普京发表讲话的第二天,10月1日,乌军宣布收复自从今年5月26日开始就被俄军占领的乌东前线城镇红利曼。此前,乌军已经从西、北、南三个方向接近红利曼,几乎对这个战前只有2万人口的小镇形成包围之势,镇子里还有约名俄军在防守,他们接到命令不得撤退,眼看就要陷入乌军的口袋。
同日,俄国防部宣布俄军已经从红利曼撤退到“更有利的位置”,以避免在该镇“被包围”。
■年10月1日,乌军收复红利曼。
这意味着莫斯科方面刚刚搞完所谓“新领土加入”仪式仅仅一天,还没捂热乎的第一块“新领土”就失守了。将来历史书上也许会这样记载:年10月1日,俄罗斯在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结束了,而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了。
俄军这次从红利曼的“撤退”与之前不同,从俄国电报频道(俄国类似微博的社交平台)博主Rybar制作的红利曼之战动态视频来看,乌军集中炮火猛烈攻击红利曼的主要交通线和俄军向东边克里米纳撤退的路线,因此俄军在撤退过程中绝不会再像之前那么幸运,几乎可以肯定会出现重大的伤亡情况。
01:18
视频1:Rybar制作的红利曼之战动态
目前来看全网范围内Rybar对红利曼战斗过程的介绍算是最详尽的了,这里引用如下(可配合视频观看):
围攻红利曼的乌军集中力量切断俄军的交通线,到10月1日中午,已经成功切断了托尔斯克通往北边斯瓦托韦的公路,并将俄军控制在红利曼东北部的特尔尼地区,而此时红利曼的西边入口处升起了乌克兰国旗,并有大约20%的面积被乌军控制。
■红利曼及周边城镇位置。
随后战斗短暂地转移到红利曼的中心和东部地区,以及斯塔夫基的南郊和亚姆比尔的北郊。红利曼-托尔斯克交通线被乌军火力封锁。俄军攻击了东北边基罗夫西克的乌军之后,红利曼-托尔斯克的通路被打开,俄军开始向托尔斯克撤退,之后俄军炸毁了热列别齐河上的桥梁,以延缓乌军追击。
但是托尔斯克到更东边的克里米纳的公路一直处于乌军的火力控制之下,同时乌军利用机动小队持续攻击阻扰撤退的俄军,让他们更多地暴露在炮火之下。
经过20天的激烈战斗,俄军不得不放弃红利曼。
注意Rybar频道在制作视频时已经将克里米亚从乌克兰抹去,但还没来得及将乌东南部四州标记为俄国领土,这是一个很严重的失误,建议FSB(俄联邦安全局)对其做出严肃处理。
真实的战争很残酷
对于我们这些吃瓜群众来说,自然可以安全地躲在电脑或者手机屏幕后面,运指如飞地线上谈兵,指点战局,纵论天下大势,但请记住,战争永远是残酷的。在真实的战斗面前,请忘记那些战争电影吧。
■哪怕是以真实著称的战争电影如《拯救大兵瑞恩》,也完全无法和实际战场相提并论。
乌军的某位外国志愿兵记录了他所亲历的红利曼之战的见闻,通过他的记述,我们这些局外人也能透过屏幕嗅到战场上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道。他写道:“这是一场大屠杀。我们在克里米纳以西切断了俄军的联系,红利曼可能已经被完全包围了……我们与很多逃往克里米纳的俄军交战,他们一定是从红利曼过来的。”
我一生中从未见过这么多已死、将死和受伤的人。他们乞求帮助,但我们也没有办法。我们没有什么可以帮助他们的东西,每个人只有一个小急救箱,没有吗啡,也没有时间提供任何有用的帮助。不知道他们是生是死,我们只能继续前进。
有一名士兵显然踩到了路边的地雷。一条腿从大腿中部以下都消失了,另一条腿也断了,他的脚是向后的。当我们看到他时,他正试图用一个好的膝盖爬到某个地方,断裂的血管中向外淌着血。如果没人管他,他很快就会死掉。他自己平静地用俄语说着,“我很快就会回家,妈妈。”
很多士兵都在徒步,有些人在路上跑,有些人打算穿过路南面的森林。有几个俄国兵正好跑到我们藏身的树林里休息和吃东西,差点跟我们打了照面。我们很快把他们都解决了。他们的弹药很少,没有医药箱,食物也不多,除了手机和一些随身用品,他们身上几乎就没什么有用的信息。
通往克里米纳的道路已经用火炮进行了布雷,虽然没那么精确,但也足以让俄军没法很快通过这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很好的阻击区。
从这名外国志愿兵的记述来看,乌军划分为很多小组,在特种部队的支持下分散作战。防守红利曼的俄军似乎遭遇了沉重打击,在向克里米纳撤退时已经不成建制,失去了组织。
■在红利曼附近被乌军俘获的俄军士兵。
这名志愿兵提到乌军在红利曼至克里米纳的道路上进行了布雷,很可能是他们前不久得到的徳制DMAT2可撒布反坦克地雷。这种地雷可以通过“海马斯”或者是M火箭炮进行远程撒布,每枚火箭弹可容纳28枚地雷,在短时间内就能在敌方纵深地带形成大片雷区。
■在乌克兰赫尔松州出现的DMAT2可撒布反坦克地雷。
DMAT2地雷重2.22千克,直径.5毫米,装有克炸药,即可由车辆触发,也可被人员引爆,并且具备反扫雷装置,一旦检测到排雷动作也会引爆。地雷内置自毁设置,可以在预先设定好的时间自爆,最短定时3小时,最长定时4天。
红利曼易手的意义何在?
红利曼之战可以看作是乌军哈尔科夫反攻的余波。从军事上来看,乌军拿下该城可以有效解除俄军对西南相距只有20千米的斯拉夫扬斯克的威胁。
斯拉夫扬斯克是乌军在乌东前线的指挥中枢,也是乌军重兵布防的城镇。此前俄军南下伊久姆,就是希望迂回到斯拉夫扬斯克和克拉马托尔斯克的西面,一方面隔断这两处乌军与后方的联系,另一方面配合正面俄军形成包抄之势。
■经过伊久姆和红利曼之战,据守斯拉夫扬斯克和克拉马托尔斯克的乌军在态势上大为改善。
自9月初乌军发动哈尔科夫反攻至今,重新巩固了斯拉夫扬斯克和克拉马托尔斯克的地位,并且在库皮扬斯克和红利曼都扩大了在北顿涅茨河东岸的桥头堡,这很可能是乌军在顿巴斯战场转守为攻的关键节点。
同时,俄军连续丢失伊久姆和红利曼,暴露出很多问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