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入学的加拿大大学,加拿大私立学校,加拿大公立学校申请工作进行中!
年加拿大大学申请季已经开始。每年我都会在申请季回答一些家长和学生看上去很中国式的问题,也因为这些中国式的思维造成的一些中国式的申请误区。
一,最大的申请误区可能就是加拿大大学的校区误解。
很多加拿大大学都有不止一个校区。关于加拿大大学所谓“主校分校”的事情,仅见于中国学生和家长群体,还有各种喜欢搞道听途说的自媒体。有的大学是因为原先的校区不能容纳下更多的学生,所以另找地方建立的一个或者两个新的校区。例如多伦多大学一共有8万学生,如果全在圣乔治校区,每个学生只能有9平方米的空间,还不算教职员工的工作空间,所以年代在士嘉堡和密西沙加,依照圣乔治校区文理学院的专业设置,各建立士嘉堡和密西沙加校区。
今天,多伦多大学的三个校区各有特色:圣乔治专业设置全面,注重科研;士嘉堡的带薪实习是特色;密西沙加更注重专业的实用性。在BC省的UBC,也有着和多伦多大学类似的情况。所不同的是UBC两个校区之间相距超过公里,而多大三个校区之间只有几十公里的车程。
有的加拿大大学是因为完善自己的专业设置而兼并了其他学校,从而有了多个校区。例如阿尔伯塔大学的Augustana校区,麦吉尔大学的MacDonald校区。早些年西蒙菲沙大学兼并了温哥华的三个学校形成了今天的四个校区也是这样的情况。
西安大略的四个校区基本上在同一个地方,之所以分开招生,是因为英国式的大学制度的传统在加拿大只有西安大略大学保留到了今天,就像英国伦敦大学。在美国,也有这样的英国式大学制度,例如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不论几个校区,没有中国式的主校和分校的概念。除了西安大略因为英国式的原因,其他有多个校区的加拿大大学,都不会在毕业证书上写校区名字。不要用中国式的校区概念,套用加拿大的大学,所谓的“分校”更不是民办二级学院——加拿大所有大学都是公办的。
二,淘汰率的话题是近几年的上升比较快的中国式误区。
从早几年认为在加拿大上大学前程似锦,到模糊地有个宽进严出的意识——至于怎样宽进严出并不很清楚,再到这几年随着本科留学生越来越多,被大学淘汰的事情也屡见不鲜,很多人又担心起大学淘汰率。真是从一个极端跑到另一个极端,充分反映出中国留学群体一有风吹草动就恐慌的特点。还有各种自媒体的键盘侠搞什么大学淘汰率排名。很多中国式误区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身边有个朋友或者家长朋友的孩子被xx大学淘汰了,就说xx大学难读——这个学生都被xx大学淘汰了,他/她能说这个大学容易读吗?说容易读不是打自己的脸吗?加拿大从没有大学公布过自己的淘汰率是多少——逻辑上想想,大学也是一种商业活动,对比就业率难道不会影响大学自己的招生吗?
淘汰的原因一般有两种。
第一、学生在高中的成绩有水分。因为加拿大没有高考,大学只能依照高中成绩决定录取与否,但是大学不会降低自己每门课的标准。如果学生在高中的成绩有水分,到大学会原形毕露。
第二、学生在进大学之前没有养成良好的、自觉的学习习惯,到大学里心态和行为放松了,即使高中成绩不错,没有自律的学生到大学里成绩一落千丈的现象很普遍。所以,被大学淘汰的事情,是一件nozuonodie的事情。在高中的时候不投机取巧,在大学里做好一个学生该做的事情,何必担心淘汰率。
三,理工科比文科好就业,商科好赚钱,所以选择理工科或者商科?
这是个讨论就业率的话题。社会上有各种每个学科就业率的统计,是对各个学科最近就业率的统计,是对过去情况的统计。拿一个过去时的统计数字去说四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后的事情,本身就是一个没有多少意义的讨论。更何况统计学的数字是基于大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的,概率再小的事情到个人就是%的事情。
所以,单纯依靠就业率,依靠哪个专业好赚钱去选择专业,这些都是客观的因素。学生和家长应该多思考的是学生的主观因素——成绩怎样?将来怎样打算的?兴趣是什么?自己的能力和实力是否能使自己上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想要申请艺术和设计专业的学生更要思考这个问题)。
四,课外活动在加拿大大学申请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加拿大大学不是美国大学,何况美国大学录取的那些特长生——体育特长进入职业或者准职业大联盟,学习特长在世界上获奖。有几个留学生有这样的特长?高中成绩是决定了一个学生是否能被大学录取,被什么样的大学录取的决定性因素——没有之一。
注意,我这里的用词是“录取”而不是“申请”。除非是明确说不允许留学生申请的大学专业,其他任何专业不会阻止任何学生申请。至于是不是能被录取,那就是优胜劣汰的事情了。每年都有学生,摆出一些义工以为自己很行,但是最关键的是成绩不行。越是顶尖的专业,除了成绩的竞争,第二位才轮到课外活动的竞争。我曾经与皇后大学(Queen’sUniversity)的招生人员讨论过为什么皇后大学的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