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乔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尼古拉街区,聊聊柏林的起源九门胡同 [复制链接]

1#

前面两篇分别介绍了柏林圣马利亚教堂和圣尼古拉教堂,其实这两座相距不远的教堂所在之区域,现在都属于柏林的米特区(Mitte),但在过去曾叫做尼古拉街区,也就是12世纪柏林城市的起源地。

上篇提到尼古拉教堂前的一个“井盖”,我们把它和柏林的起源放在最后说。

我们这里说的尼古拉街区(Nikolaiviertel,NicholasQuarter),12世纪时就属于柏林(定居点),而斯普雷河对岸的博物馆岛,则属于科恩(定居点)。

最初的柏林环境并不是很美好,主要以沼泽为主,很多地方还是沙质土地。

尼古拉教堂入口北侧,有这么一栋中世纪样式的房子,原型据推测建于16世纪,最初的位置也不在这里,而是在科恩的一个城门口,二战期间房子被炸毁,年选择在这里按照原样重建,初衷是打造柏林的古老街区。

房子被炸毁之前,被认为是柏林最古老的旅馆或酒馆。以前旅馆前面就有一棵胡桃树,重建后也种了一棵,所以也称胡桃树酒馆(GasthausZumNubaum)。

教堂前的室外餐饮座位。

尼古拉教堂前面的一个喷泉。

喷泉上有只熊,可能就是意寓大熊阿尔布雷希特,熊手中拿的鹰图案的徽章是13世纪勃兰登堡边疆侯爵的徽章,与旁边井盖上的图案一样。

有一种说法柏林一词就有熊的意思,那是错误的,大熊来之前的几百年,斯拉夫人就管这里叫柏林了。

附近的一个19世纪的大号压水机,是过去为城市提供生活用水留下的,现在算是一件文物了。

教堂南边的这栋房子,叫Knoblauchhaus,意思是克诺布劳赫之家,房屋建于-年间,二战期间幸免于轰炸,是柏林现存罕有的18世纪住宅建筑。

房屋最早的建造者,是克诺布劳赫家族的约翰·克里斯蒂安·克诺布劳赫(-),他的祖先是匈牙利的贵族(或者是高官),17-18世纪时,因参与反奥地利哈布斯堡统治的起义(拉科奇独立战争,柏辽兹著名的拉科奇进行曲与其有关,看过《虎口脱险》就听过),流亡到德国。

年年代,靠*事强国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因为战争需要大量*服,而克诺布劳赫家族的后代约翰·克里斯蒂安·克诺布劳赫刚好从事与制针和缝纫有关的业务,因此获得了柏林市民权。

七年战争期间,普鲁士*队的订单,让约翰·克诺布劳赫赚了不少钱,年,他购买了块地,建了这栋房子。而房子所处的区域,刚好是柏林商人和*府官员的聚居区,属于富人区。

约翰·克里斯蒂安·克诺布劳赫的后人继续从事与纺织有关的贸易,并在这所房子内住了多年,直到年,房子卖给了柏林市*府。

现在,房子是一座小博物馆,同时也是柏林城市博物馆基金会的办公地,里面陈列有关克诺布劳赫家族的介绍和一些文物。

从尼古拉教堂往西走不远,就来到施普雷河边。施普雷河也算是柏林的母亲河。河对岸就是过去的科恩定居点,现在是著名的柏林博物馆岛。

左边的建筑是柏林州立中央图书馆(Zentral-undLandesbibliothekBerlin),前面的白色建筑是柏林宫(洪堡论坛),过去曾是普鲁士王宫和德意志帝国皇宫,二战被炸为废墟后重建。

再往前的大圆顶建筑就是柏林大教堂。

施普雷河上的游船,我刚到柏林的第一天坐了一次,只不过哪都不认识。

河边的一尊雕塑,圣乔治屠龙。雕塑的作者是德国雕塑家奥古斯塔.基什(AugustKarlEduardKi,-,或AugustKiss)。

基什出生于普鲁士的西里西亚,现在位于波兰境内。他的作品大多是纪念性雕塑,我们后面还会看到。

圣乔治屠龙的题材,在欧洲很常见,不多说。

马的细节很精致,忘了拍龙(怪兽)。

从圣乔治雕像看尼古拉教堂。

新老建筑混合在一起。

从尼古拉教堂往北(偏东)走不远,是红色市*厅。再往北就是柏林电视塔和紧邻的亚历山大广场。

红色市*厅(RotesRathaus)现在是德国柏林的市*厅,始建于年,设计师为普鲁士皇家建筑委员赫尔曼·弗里德里希·魏泽曼。

二战期间市*厅遭轰炸损失严重,战后又按照原样重建。

东西德时期,因为划在东德境内,被用作东柏林的市*厅,两德统一后的年,又重新成为柏林市的市*厅。

据说塔楼的样式是参照法国拉昂圣母院(CathédraleNotre-DamedeLaon)的哥特式塔楼而建的。塔楼红砖部分高74米,尖塔最高达94米。爬到塔顶需要级台阶。

整个市*厅为红砖建筑,是仿照波兰托伦市的中世纪哥特式市*厅而建的,为什么会仿照波兰的市*厅呢,因为那时的波兰托伦属于普鲁士(波兰被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瓜分,国家已不存在),而市*厅建造的年代年,德意志还没统一,柏林也只是普鲁士的首都。德意志帝国成立的年,红色市*厅才彻底完工。

市*厅的平面布局是个正方形,每边长99米。市*厅的北侧是正面,前面的广场是市*厅广场,广场上有U-bahn地铁站(U5),站名就是红色市*厅。也就是在修地铁站的时候,发现了中世纪柏林老市*厅的考古遗址。

市*厅钟楼四面都有直径4.75米的表盘,时针长1.3米,分针长两米多。

市*厅是不是允许参观我也不清楚,即使能参观,也肯定要预约。一些拱形门和窗内,还装饰有很精细的雕刻,一些雕刻内容还与柏林的历史有关。

市*厅南侧背面有个停车场,我们就曾把车停在这里,缴费要靠自己去机器上交。

从停车场向西看到的圣尼古拉教堂。

从市*厅后面看到的电视塔,右边的建筑群是一个综合商业中心,Rathauspassagen。Rathaus是市*厅的意思,passagen有拱廊商业街的意思。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初是东德经济成就的展示场所。

市*厅北面有片较大的公园绿地,这座海神喷泉雕塑最为突出。

海神喷泉(Neptunbrunnen)修建于年,作者是德国雕塑家莱茵霍尔德·贝加斯(ReinholdBegas,-),作者曾去过意大利,设计灵感应该来自罗马的四河喷泉。

喷泉中央是一个海神尼普顿的雕像,这种题材的喷泉雕塑在欧洲非常多见。喷泉下方的四个女性雕像分别代表流经普鲁士境内的四条主要河流,易北河、莱茵河、维斯瓦河(现在位于波兰境内)和奥德河。

尼普顿是罗马神话中的海神,对应的是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波塞冬,所以手中拿的也还是三叉戟,海王星也是因其而得名。

这个角度看,后面的是圣马利亚教堂。

喷泉最初不在这里,年迁移至此。从空中俯瞰,喷泉是这个样子的(图片源自网络)

海神喷泉的花坛甬道,正对着柏林电视塔,米的高度,是德国最高建筑。同时也是柏林的地标之一。

其实说起来,柏林电视塔也算是当年冷战的产物。当时因为东德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由西方世界主导的欧洲电信组织只分配给东德很少的电视频段,这样东德就只能靠加大电视发射功率来解决,而且建造这座当时世界第二高的电视发射塔(第一高在莫斯科),从*治意思上说,也能提升社会主义阵营的自信。

两德统一后,出于意识形态的需要,有人提出要拆除这座电视塔,幸好最后还是保留了下来。

电视塔从年开始动工,历时四年建成。在当时,这个米高的巨大球体肯定难度不小,现在这个观景塔内有酒吧以及旋转餐厅,电梯上去需要40秒(其实我也没上)。

电视塔上方的各种发射或接收设施,我这个学无线电的,当年虽然也学过微波、射频啥的,现在也分不清什么是什么了。

这是电视塔的入口,只是远远看看,电视塔底部,还有一个人体展览馆(MenschenMuseum),胆子大的可以去看看。

电视塔虽然紧邻柏林著名的亚历山大广场,但并不属于亚历山大广场。电视塔后面就是历山大广场,遗憾的是我在柏林几天的时间,没再往那边走走。

远远看到的这座酒店,位于亚历山大广场上,是与电视塔同时规划建造的,当时叫柏林国际宾馆,现在是属于丽笙集团下的丽柏酒店,叫做ParkInnbyRadissonBerlinAlexanderplatz,Booking上称作雷迪森柏林亚历山大广场酒店。年酒店被黑石集团收购。

酒店最高将近米,是柏林市内最高的商业楼宇建筑,当然也是最高的酒店。

海神喷泉与电视塔连线中间位置向北一点,就是圣马利亚教堂。

马利亚教堂前经过的有轨电车。轨道两侧是属于德国联邦道路的卡尔-李卜克内西大街(Karl-Liebknecht-Strae),以德国共产*创始人卡尔-李卜克内西命名,改名之前叫做威廉皇帝大街。

从红色市*厅往东南方向看到的这座建筑,叫“旧市*大楼”(AltesStadthaus),我第一感觉像是新古典式建筑,但又不是那么明显,仔细查了一下,原来是叫做“帕拉第奥式建筑”,也算是新古典主义的近亲。

帕拉第奥式建筑,得名于16世纪威尼斯建筑师安德烈亚·帕拉第奥(AndreaPalladio,8-),他在威尼斯的建筑有几个,不过我只见到过一个,还是远远地看到过,就是圣马可广场对面的圣乔治.马焦雷大教堂。

旧市*大楼其实比红色市*厅还要晚三十来年,所谓“旧”是相对于它北侧的“新市*大楼”而言。

20世纪初,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老的红色市*厅已经不够用了,于是在年,又增建了这座市*大楼,一些行*职能部门迁移到这里。大楼完工于年,设计师是柏林著名建筑师路德维希.霍夫曼(LudwigHoffmann,–)。

老市*大楼没有走近,只在远处拍了些照片。建筑外立面上方的雕像,大多为西方神话和寓言中代表美德的人物。

旧市*大楼高约80米,最高处站在金球上的人物是罗马神话中的幸运女神福尔图娜(Fortuna)。

纳粹德国时期的年,新的柏林城市规划在紧邻老市*大楼北侧又建了一栋市*建筑,被称作新市*大楼(NeuesStadthaus),所以之前的市*大楼就被称作“老市*大楼”。

现在这里是柏林市议会所在地。

海神喷泉往西,有个较大的公园,叫做马克思-恩格斯广场(Marx-Engels-Forum),直译的话应该是马克思-恩格斯论坛。

其实这里已不属于尼古拉街区,过去叫圣灵街区。二战前是密集的居住区,被炸为废墟后没有重建。70年代,当时的东德*府将这一区域规划成纪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广场,两德统一后,广场的去留问题有过争论,但最终还是保留了下来。

这组伟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雕像,过去位于广场中央位置,现在被放置在了西边紧邻施普雷河的角落。

两位伟大导师的塑像,很多媒体都用过。

附近还有一些与社会主义相关的历史和知识的介绍。

广场附近的摩拜单车,在德国也挺受欢迎,骑一次也是1块钱,只是货币单位是欧元。

马克思-恩格斯论坛西侧紧邻施普雷河,往北一点有个东德博物馆(DDRMuseum),其实是介绍当年东德的生活以及有关社会主义的,没想到人还挺多,看来西方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好奇程度也不低。

最后,我们再回到尼古拉教堂前的井盖。

说是“井盖”,可能不准确,但我确实不知

(以下为付费阅读部分,有兴趣者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