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乔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阅读丨西方美术之哥特时期艺术 [复制链接]

1#

13世纪中叶,出现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它是哥特式艺术的先导。

科隆大教堂是被誉为“哥特式教堂的完美典范”

法国瓦茨的圣皮埃尔大教堂

哥特式教堂大型的窗户为彩色玻璃花的创作提供了可能。

经过几个世纪的激烈斗争,传统的罗马帝国分崩离析,教会终于成就了它无可厚非的绝对权威地位。教会通常以两种方式来获得民众的支持:以正统的观念教育民众或用教会的荣誉和财富来激励民众。但是,在中世纪(约公元9世纪至15世纪)早期,教会和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为了争夺世界的绝对统治权闹得不可开交,教会自然地将艺术家看作最有力的同盟。找到教会这个新的资助人后,画家的身影再一次活跃起来。

这一时期的艺术变成彻底的基督教美术,特别是大量宗教建筑的兴起,而绘画则成为宗教建筑的附属品。

→奇马布埃(Cimabue)

奇马布埃(Cimabue)是13世纪佛罗伦萨最杰出的画家,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作品虽然还保持着拜占庭的风格,却摆脱圣像画平面感的束缚。

《圣母子荣登宝座》在情感内涵上超越了拜占庭圣像画格式化的呆板形象,一在于对柔软衣服纹路的刻画,二在于圣母宝座以三维空间表现。→杜乔(Duccio)

早期文艺复兴,锡耶纳画派的创始人,与奇马布埃的风格相似。

作品更侧重于抒情和人物形象的秀丽多姿,用色的鲜绝明快奠定了锡耶纳画派的特色。

锡耶纳大教堂《圣母子荣登圣座》是其代表作,这一系列祭坛画由70幅屏画组成,以叙事的方式表现了基督的生平,无论是叙事性还是抒情性都可以说是这一时期宗教题材的代表作,是由中世纪绘画传统过渡到文艺复兴美术的成功之作。

《圣母子荣登圣座》的两面都有绘画:正面由三部分组成,主体部分是圣母子在天使、圣徒的簇拥下登上宝座的场面,上面和下面分别为圣母的晚年生活及耶稣萤年事迹的装饰画(现已不知去向);背面画的是耶稣的圣迹。正面主体部分画面以金*调子为主,配以红黑两色,整个场面华美、灿烂。圣母身披黑色斗篷,圣婴坐在她的膝上,天使和使徒对称地分布两侧,宝座上饰以粘致的镂空花纹图案。整幅画面充分表现了天国的荣耀之美。→乔托·迪·邦多内(GiottodiBondone)

被视为西方绘画之父,他首次用旋转原理描绘人体。

《哀悼基督》这幅画的内容表现了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后,遗体从上面被放下时的情景。画面以左下角的基督与圣母为中心展开,基督四肢僵硬、苍白,圣母悲痛地把他搂在怀里,母亲痛苦欲绝的表情和基督冰冷僵硬的尸体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禁不住潸然泪下。位于构图中心的圣约翰,在绝望和愤怒中向后伸展着双臂,动作夸张而极富张力。两个神情哀伤的女圣徒用手轻轻地握着基督带着钉痕的手和脚,巨大的悲痛在静默中永恒。周边的圣徒都神情凝重地注视着基督,有的掩面哭泣,有的举手致哀,有的默默无语愈加衬托出了整个场面气氛的悲凄。画的上面,阴暗的天空中,回旋着赶来哀悼的天使,他们形态各异的造型和撕心裂肺的哭喊神态,把一种悲天悯人的痛苦表达得无以复加,任何人都会被这种场面打动。画家以高超的画技和写实主义手法,给我们一种无比的真实感。仿佛不自觉中,我们也经历了基督受难的场景,我们也成了其中悲愤和痛苦的一员。艺术强大的感染力,在这幅上体现得极为明显。在这幅画上,中世纪绘画带给人的那种平面抽象化的感觉消失了,人物也不再是程序化的一排,而是高低有别、错落有致。从精神层面看,乔托在画中把一个复杂而凝重的事件,用极为单纯自然的笔法表达了出来,他用“痛苦和悲愤”作为该画的灵*,把画中的人物,包括天使都世俗化后统领在这一主题下。从而使人物亲切而自然,多了一种浓厚的人情味,更接近了自然的人性。可以说他基本上颠覆了中世纪绘画中人物程序化的神圣面孔,把他们请下了神坛,赋予了他们更多人性的因素。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乔托自然的人文主义情怀的流露。从表现手法看,画家开始在平面中探索透视手法的运用,以及它的表达形式和空间效果,从而使画中人物显得浑厚、凝重而富有力量。这种具有实体感和雕塑感的造型方式,使画面达到了某种深度错觉的视觉效果。人物与人物之间疏密相宜,过渡得自然柔和。画中的天使造型独特、表情各异,无序而不杂乱,整体而又单一。画中运用了多种色彩,使人物形象鲜明,特别是基督单调的苍白与周围各种色彩的强烈反差,突出了主题,也深化了人物形象。从总体看,画中线条流畅、洒脱,人物造型生动、形象,画面紧凑而不拖沓,画家对画中局部和整体的把握都极为到位。“借用宗教题材来表现世俗化的、富有生活气息的现实场景,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立体空间见长”是这一佛罗伦萨画派的艺术特点,被乔托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摆脱中世纪绘画传统、首开意大利文艺复兴先河的大师,乔托对后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贝尔纳多·达迪(BernardoDaddi)

师承乔托,《圣母子登基》是代表作,画中也有结实的形体、戏剧性的描绘以及明快的色彩。最精妙处在于精美而丰富的色调和精美的装饰性细节。

报喜,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被红烙铁折磨的圣里帕拉塔,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圣母加冕礼,德国阿尔滕堡林德瑙博物馆

受难,德国阿尔滕堡林德瑙博物馆

TheCoronationoftheVirgin,GalleriadellAccademia,Florence

→西莫尼·马尔蒂尼

西莫尼·马尔蒂尼是哥特式绘画最杰出的代表。

他的绘画形式典雅、线条流畅、人物动态微妙奇巧。

《天使报喜》画面色彩异常美丽,装饰极为精美,画中美丽绝伦的人物既像立足凡界之人,有周身散发着另一个世界的美丽,画家如此自信而又巧妙地将我们引入他想象的世界中。→安布罗乔·洛伦采蒂(AmbrogioLorenzetti)

安布罗乔·洛伦采蒂(AmbrogioLorenzetti)《好*府的寓言》既气势恢宏又不失典雅。

→阿蒂基耶罗·达·兹维奥(AltichieroDaZevio)

阿蒂基耶罗·达·兹维奥(AltichieroDaZevio)《圣乔治被斩首》引人注目处有两点:一、三维真实性的立体的人体,二、画家对人物关系的描绘,圣乔治跪在地上低头引颈就戮,他的身后是喋喋不休徒劳劝说的异教徒牧师、贵族和士兵则以悲哀的眼神看着这位殉道者,刽子手在研究下刀的位置,左侧一位少年既高兴又惧怕地看着这个血腥的场面。

→秦梯利·达·法布利亚诺(GentilidaFabriano)

秦梯利·达·法布利亚诺(GentilidaFabriano)《博士来拜》中表现了中世纪贵族的生活方式,昂贵的服装,精美的城堡等。

→《威尔顿双连画》

《威尔顿双连画》是英国受国际哥特式影响的一个典范,是英王查理二世向教会示好求和所创作。

从左到右:王室家族的两位保护圣徒,跪着的查理二世,受洗者约翰,圣母,圣子,众天使。它有着美丽、流动的线条和精细纤巧的主题,人物触及东西的方式、天使的姿态、细长的手,翅膀伸展方式无不体现国际哥特式特别的宫廷气派和贵族趣味。

→林堡兄弟(LimbourgBrothers)

《圣诞弥撒》

《人的解剖》

《治病救人》位于德国南部和西部的佛兰德是地中海到北海的著名贸易通道,也是中世纪后期重要的工业区,勃艮第公国因此崛起,其奢华的宫殿为画家提供了世界级的资助,这些生活着北欧的艺术家远离基督教文化中心,他们更多地进行精神上的探索,经常在对灵*的不朽探索中迷失了自我。→罗西尔·凡·德尔·韦登(RogierVanderWeyden)

表现人类情感的大师,代表作《基督下十字架》。

图中描绘了耶稣被扶下十字架时所有人物的个性特征。整个场面是按祭坛平面的“凸”字形而安排人物的。

成对角斜垂下来的基督尸体与在他下面昏迷过去的玛利亚,以母子两人相同的曲线为轴心,展开了一幕因悲剧所引起的抚慰性情节。

左侧穿鲜红披风的约翰扶着圣母,他的动作恰好与右侧的信徒撒罗米(穿皮袍并抱住耶稣双脚的人)及因痛苦而扭曲着双臂的抹大拉构成对称。

在后面搀扶耶稣尸体的是一个名叫约瑟的亚利马太城议员。他身材高拔,情绪激越,白胡须的脸上显出悲痛,他那一双穿红色长袜的腿一曲一伸地展现在耶稣那苍白的躯体下面。这种对比性处理,使画面十分动人。

→希罗尼穆斯·博斯(HieronymusBosch)

15世纪北欧最具独创性的画家,他以自己独特的观察力、想象力与幽默感描绘出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实面貌以及卑劣与愚蠢。

左边描绘伊甸园,中间是关于原罪的图画,右边是原罪的结局”地狱“。

三联画《人间乐园》,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左边描绘伊甸园,中间是关于原罪的图画,右边是原罪的结局”地狱“。→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MathisGrunewald)

德国画家,是哥特式繁荣时期的代表。

《蒙难》为一家救助麻风病人的修道院创作的,蒙难的耶稣似乎也患上了麻风,皮肤由于有绿色的疖子而丑陋变形,画家将惊人的现实主义冒险融入到宗教的痛苦深渊中。→孔拉德·冯·苏斯特(KonradVonSoest)

代表了哥特式绘画自然主义的精神,圣经人物从圣坛走向人们的平常生活。

《基督降生》画面表现的是热心而勤勉的约瑟夫在为圣母子忙碌的场景。他一直在试图吹旺那小火,火上煨着一个低矮的炖锅,是在为家人准备一些神秘的食物,旁边已放好了碗与调羹。圣约瑟夫表现的既令人愉快,又令人感动。整个画面渲染上了一片辉煌的色彩,从蓝色的帽子到蓝色的长袜、整洁的靴子;尤其引起我们嘱目的是那条蜿蜒曲折的可爱的腰带。END

封面来自百度图库/美术网等

侵权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