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乔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偏执的使命感会带来多大的灾难论尼古拉 [复制链接]

1#

近日看了一部俄国电影——《救国同盟》。当然我没有看完,因为我对那个时代的历史不是很了解,所以比较吃力。不过我对其中的十二月党人起义与新沙皇尼古拉一世产生了些许兴趣:十二月党人作为率先受到启蒙的少数人令我肃然起敬,而尼古拉一世外表的英俊与内在的偏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待我依托资料写完这篇,想必再看电影会容易很多,也能产生更多的认识。

之前我也写过相关的篇章——“克里米亚战争,沙俄是怎么沦为孤家寡人的?”。这次我以人物为视角,专门谈谈尼古拉一世这位沙皇。刚继位时的他,俄罗斯帝国一时极盛;励精图治三十年,因为他偏执的使命感,换来的反而是幻灭般的梦碎,俄罗斯濒临被时代淘汰的边缘。

一、尼古拉一世其人与镇压十二月党人起义

从个人品质的角度讲,尼古拉一世作为君主几近完美:“坚决,目标单一,有钢铁般的意志,有强烈的责任感,能够胜任自己的职责。无论从性格还是从其英俊且威严的外表来看,尼古拉一世似乎都是一位完美的专制君主。”同时,他作为虔诚的东正教徒,道德责任感强烈:强调纪律、秩序、忠诚与热爱家庭。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尼古拉一世强烈的控制欲。由于出身行伍,他将整个俄罗斯视作一个大军营,任何人对沙皇都应该像士兵般无条件服从:“这里有秩序,有严格的无条件的法律,没有人敢大言不惭地声称自己无所不知,没有矛盾,事事井然有序;谁不先学会服从,就不能发号施令;没有合法的理由任何人都不准超越别人;一切都服从于一个明确的目标,一切都有其目的。这就是我喜欢和这些人在一起的原因,这也是我将永远珍视对一个士兵的召唤的原因。我认为全部人生仅仅是服役,因为每个人都在服役。”

尼古拉一世登基不久,即年12月14日,发生了十二月党人起义,更加深了他对自由的蔑视。十二月党人大多出身贵族,服役于近卫军及其他精锐部队,很多人还经历了与拿破仑的战争,亲身感受到了法国大革命与启蒙思想的洗礼。受此影响,他们开始反思俄国的腐朽、专制与落后,质疑沙皇专制制度的合法性。十二月党人的骨干,佩斯捷利写道:

“、、、年发生的事件,与这几年前后所发生的事件一样,让人们见识了朝代的不断更替:多少宝座被推翻,又多少帝王被扶起来;多少王国被消灭,又多少新的国家被建立起来:多少沙皇(注:泛指君主)被废黜,又多少人复辟称帝;完成了多少次革命,产生了多少次政变一一所有这一切使智者认识了革命,了解了进行革命的条件和时机。并且不同的世纪有其不同的特点。现今世纪的特点就是人心思革命。在欧洲各个角落,从葡萄牙到俄国,无一例外,甚至象英国和土耳其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也到处都是同一的景象。整个美洲亦复如是。改革的精神,可以说,使各国思想家感到激奋。我认为,这就是产生革命思想、革命法规,并使它们牢牢扎根于智者头脑中的原因。”

但十二月党人的圈子是狭小的,脱离人民群众,注定了他们的失败。仅仅一天的时间,起义便被镇压。但这件事给了尼古拉一世深深的震撼,尽管十二月党人没有发动平民,但平民们却一窝蜂地自发围观,并表达了对起义的同情。在沙皇看来,这是非常危险的,会带来很大的麻烦,他对贵族以及对臣民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产生了怀疑,越来越倾向于将自己的巨大个人权力视为扎根于俄罗斯家长式独裁权力的传统,而不是西方的开明专制,这正迎合了俄罗斯建国以来的保守传统。也正是起义的冲击,使得尼古拉一世需要一种官方学说将自己的意志理论化。

二、乌瓦罗夫与官方民族性理论

为沙皇充当“国师”的是教育大臣——谢尔盖·乌瓦罗夫伯爵(SergeUvarov)。此人聪明绝顶、博学多才,然而他的精致利己价值观驱使他向沙皇奴颜婢膝。

年,乌瓦罗夫正式提出该理论:“我们的共同责任在于使国民教育符合尊敬的陛下的意愿,促成东正教、专制制度和民族性三者合一。”信仰、沙皇和祖国,这一套连顺序都不能更改。

因为在乌瓦罗夫看来,三者是构成了一种“统一的精神”,而东正教则是一切的起点,代表着官方教会的作用和道德与理想的最终来源。乌瓦罗夫认定东正教是社会和家庭幸福生活的保障,也是稳固农奴和专制制度的保障。

乌瓦罗夫的学说受到了当时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年《莫斯科公国》刊登了一篇文章,足以解释该理论出现的根源以及三原则之间的关联:

“但是即使我们确实无可避免地从接触和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沾染了一些陋习,另一方面,我们也保持着古老的宗教传统,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这三项基本的原则是俄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们保持着古老的宗教传统,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第二项原则是俄国强大的保证,维护国富民强国家统一,使我们历史一直延续下来的美好传统。在欧洲大陆上,没有一个国家敢夸口吹嘘有着我国一样如此和谐的政治环境。在当今西方各处都充斥着冲突动荡和民不聊生的情况下,我们该把这些原则作为法律坚决贯彻。只有在我国,沙皇和他的民众之间的关系牢不可破毫无芥蒂:这种关系是基于沙皇爱自己的子民而民众爱戴沙皇并愿意为之奉献一切,我们的第三项原则是我们的民族意识,我们所接受的启蒙思想中真正源于我国的并被吸收和保留下来的。……因为这三项原则我们俄国才无坚不摧更加强盛。沙皇委员会中的政客们,接受这官方民族性思想的教育,他们形成了引导和教育民众的基础。”

连文学界都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影响。果戈里在《塔拉斯·布尔巴》中写道:“等着吧,会让你们知道什么是东正教,什么是俄罗斯的信仰,这一天正在到来,并且一定会到来!如今远近四方的人们已经感觉到,俄罗斯的土地上正在出现自己的帝王,世界上将没有一种力量会不屈服于他们!”

三、“欧洲宪兵”与“泛斯拉夫主义”

这一套理论也坚定了尼古拉一世对东正教、对斯拉夫民族的“使命感”。不仅在国内实行高压统治,对外也忠实履行这种使命。

作为维也纳体系的最大受益者,尼古拉一世坚决维护专制制度。英国是打败拿破仑的盟友,而且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君主立宪制,俄国无力改变事实。不过维也纳体系从来就不是稳固的,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欧洲大陆的民主革命与民族独立运动此起彼伏,对欧陆国家,尼古拉一世都是竭力镇压革命,维护专制制度,有着“欧洲宪兵”的恶名。

代表作就是欧洲革命期间帮助奥地利镇压匈牙利的革命。3月13日,奥地利议会开幕,市民们聚集在议会前要求改革,结果遭到了国王的血腥镇压。流血事件激怒了社会各界,引发了更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宣布如果国王不答应请愿,市民们就要发动总起义。国王为息事宁人,只得罢免首相梅特涅。

维也纳体系正是梅特涅一手促成的,故而奥地利是俄国最重要的盟友。梅特涅的下台提前宣告了维也纳体系的名存实亡,浪潮也波及到了俄国的另一盟友普鲁士。尼古拉一世尽其所能帮助奥地利,在给帕斯凯维奇公爵的信中写道:“如果国王投降了,在德国就会失去一切,因此,我们必须祈求上帝的援助,挺身而出,反对混乱状态。”

为镇压年匈牙利的革命,尼古拉一世出了大力。他既害怕革命后的匈牙利同波兰结盟,更惧怕波兰在匈牙利的支持下复兴。4月对帕斯凯维奇下令出兵:“鉴于奥地利再一次向我们求救,我在向上帝作了祈祷之后,决定让你出去。”并公开宣布:“我们调动军队是为了援助奥地利帝国镇压匈牙利和特兰西瓦尼亚(今属罗马尼亚)的暴乱。”5月27日,14万俄军集结完毕,分两路进攻,匈牙利人的事业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为了让俄国利益最大化,向东欧扩张势力范围,尼古拉一世则是打了“东正教”“泛斯拉夫主义”这两张牌,自诩为东正教与斯拉夫民族的保护者,竭力针对奥斯曼帝国。典型的是年希腊独立战争。尼古拉一世登基后,面对无法协调一致的列强,他采取了更为强硬的态度。年,俄土战争爆发,在俄军的打击下,奥斯曼帝国只得求和。《亚得里亚堡条约》为俄国赢得了巨大的利益:

“普鲁特河仍为俄土边界,从此河与摩尔达维亚领土相连之处直到多瑙河汇合点。从此处以下,边界线沿多瑙河至圣乔治河入海湾;多瑙河各支流所形成的一切岛屿属于俄国。

在高加索,从库班河口远至圣尼古拉港的整段黑海沿岸地区永远划归俄罗斯帝国统治。

多瑙河两公国仍处于土耳其政府的宗主权之下,但由俄国来负责保证两公国的福利,保障两公国享有信教自由、充分安全、独立和自由贸易的权利。

土耳其政府还在条约中郑重宣布:保证塞尔维亚信教自由,保证俄国臣民在奥斯曼帝国全境内享有充分的绝对的贸易自由,保证黑海的商业和航运的绝对自由。

提供适当的赔偿。”

至于“泛斯拉夫主义”,本质更无需多言,就是俄国压迫其他斯拉夫民族/国家的糖衣炮弹,多次被瓜分的波兰人对此看得是最为透彻。

但是,俄国唯独对法国这个欧陆最主要的国家毫无办法,能做的只有一度与法国断绝关系。法国在挣脱了维也纳体系后飞速发展,尼古拉一世没能意识到或者说不愿意面对法国东山再起带来的后果。梁赞诺夫斯基评价道:“实际上,“欧洲宪兵”的国际身份以及他所统治的国家此时已经是外强中干: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虽然被击败,但没有死亡,它们仍然冲击着欧洲的公共舆论,从波兰和匈牙利一直到法国和英国。甚至沙皇的朋友们也啧有烦言,或者抱怨俄国干涉了自己的利益,如普鲁士;或者对沙皇过度的傲慢不满,如奥地利。另外,在某些专家看来,尼古拉一世本人由于胜利,变得比以前更加强硬、专横、教条和极权。沙皇的末日不远了。”

四、挑起克里米亚战争与败亡

尼古拉一世便是浸淫在这种使命感而步入晚年,他变得愈发偏执,不容得一丝反对,不容得一丝独立的声音。即便是当初这套理论的鼓吹者,也遭到了反噬。乌瓦罗夫被迫辞职,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没有自己的思想,也没有自己的意愿,只是执行皇帝意志的盲目的工具”。米哈伊尔·波戈金也抱怨当下的环境是“一种坟墓才有的、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在腐烂发臭的寂静”。反对声音都被扫清后,没有人再能阻止尼古拉一世陷进了克里米亚战争的深渊,大家只能“帮”他一把。

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我在前文已经提及,故不再赘述。这里着重强调尼古拉一世在战争前后的言行表现。

挑起战争时流露出对晚年壮志难酬的不甘,对国家、民族、东正教的热爱,以及煽动奥斯曼境内斯拉夫人及东正教徒独立的企图:“如果土耳其人依然不为所动,我会让两公国、黑塞哥维那和塞尔维亚独立——到那时候土耳其帝国将开始崩塌,各地基督徒将群起抗争,奥斯曼帝国最后的日子便会来临。我不打算跨过多瑙河,奥斯曼帝国本来就会崩溃,但是我会为战争做好准备,第十三、十四师将会在塞瓦斯托波尔和敖德萨备战。坎宁的行为……没有让我泄气:我必须走自己的路,凭着我的信仰,为了俄罗斯的荣耀,担当我的责任。你无法想象这些想法多么令我悲伤。我已渐渐年老,但是我希望我的生命在和平中终结!”

战争是击碎一切西洋镜最好的利刃,俄军在战场上接连失败,让尼古拉一世大受打击,他对自己的错误感到悔恨,因为自己冲动的外交政策把俄国引向了异常灾难性的战争。万念俱灰之下,给亚历山大二世留下了遗言,令他转告军队:“为他们我已尽心尽力,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我没有良好的意愿,而是因为知识情报上的不足。我请求他们宽恕我。”随后便撒手人寰,虽然没有定论,主流观点基本认定尼古拉一世是自杀。

遗言的内容简单明了,尼古拉一世本质上并未承认自己的错误,知识和情报不是没有,而是早已被他的独断专行所抹杀,自我陷入了信息茧房。所以,梁赞诺夫斯基对尼古拉一世的一生盖棺定论为“被冻结的30年”,真是恰如其分。

参考文献:

涅奇金娜:十二月党人

梁赞诺夫斯基:俄罗斯史

奥兰多·费吉斯:克里米亚战争:被遗忘的帝国博弈

于丹:尼古拉一世时期官方民族性理论研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