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秋收
年轻时家乡的秋天,金灿灿的稻田一片连着一片。沉甸甸的稻穗微弯着细细的脖颈,低垂着头,好像有点害羞,又有点腼腆。一阵微风拂过,激起金色的微波,慢慢地向四周飘荡开来。大田里,队长和农技员,从稻田的四周和中心分别采样,在认真地做千粒重测试。他们要在今天晚上的社员大会上,把测算的亩产和总产量,向全队社员公布。还要对明天开镰秋收进行动员和布置。这天晚上,生产队里的电工,早已把仓库里100瓦白炽灯拉亮。社员们早早地吃过晚饭,男男女、老老少少、扶老携幼,带着矮凳,掮着长凳,簇拥着聚集到会场,参加一年一度的秋收“动员大会”。其实,今夜来开会,更想听听白天队长测试的结果。不知谁喊了声:“阿四伯来了。”原来喧哗的会场登时安静了下来。大家把目光集中到了他的身上,看来阿四伯确实维系着全体社员的希望。阿四伯在他家里排行老四,这是全体社员对他们队长的尊称。“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阿四伯清了清嗓子,“经过公社技术员反复测算,今年水稻亩产预计超过千斤大关,如果能做到颗粒归仓,有望达到1200斤。”“哗……”会场里乐开了花。“另外,今年年成好,风调雨顺,皮棉的单产有望达到100斤以上。”顿了顿,“不过,大家还不能过早地乐观,丰产不等于丰收,只有把粮食、棉花真正收进了我们的仓库,才能作数。所以……”接下来阿四伯代表队委会对秋收进行了部署,把一项项工作落实到位。第二天清早五点钟,家家户户门口的广播喇叭(县广播站拉的)奏起了“东方红”乐曲,一年一度秋收秋种的序幕拉开啦!村子里,薄雾如轻纱飘荡在河面上,覆盖在一片片稻田上。炊烟袅袅。河边传来了时断时续的沙沙的磨镰刀声音……用过早饭,饲养场里的饲养员当当当敲响了出工的钟声。年轻的小媳妇带着准备好的点心小吃,把各自的宝贝儿子或女儿送到队里的农忙托儿所;老太太带着腰里束着草篮的大大小小孩子,到棉花田里采摘棉花;五六十岁左右的老头,带着钉耙和箩筐,到“项头”(河边滩头开垦的荒地)坌山芋和芋艿;壮劳力男人一拨跟着阿四伯,女人一拨由妇女队长阿芳带着,到大田开镰割稻……割稻也是个力气活,叉开双腿弯着腰,左手拦下要割的几棵稻,右手用镰刀割下后要整整齐齐地放倒在稻田里。右边的第一棵稻根要留得长一点,割下的稻搁在上面,有利于通风把“稻把”吹干。稻田里的稻,每行六棵,宽度1公尺多点。只有当第一个人从稻田的右边开始把割下的稻,稻根倒放在田埂上,把第一行撤清了,后面的才可以把割倒的稻放到前者撤清了的地面上。所以,一块块稻田里割稻的社员总是呈阶梯状向前推进。安排在最后动手的青年阿永,刚“升到”壮劳力组,正好赶上秋收。阿永不甘心“落后”,他一面加快动作,一面还“冲呀,杀呀”地拼命给自己鼓劲。三下五除二,竟然追上了前面的那位“庄稼把式”,把人家换了下来。被换下来的“把式”并不甘心,来个反“冲锋”,追上去重新把阿永换了下来……社员们就这样你追我赶,在一片喊杀声中,把一片片水稻“放倒”。120亩,每天40亩的进度,三天全部完成。第一天割的稻经过三天时间,日晒夜露,称之谓“三夜铺”。“三夜铺”的稻谷还没有全部干足,装担挑担谷子不易脱落;放到脱粒机上倒容易被打掉。所以在天气正常晴好的日子里,一般都是第四天开始收稻并进行脱粒。在这开镰的三天时间里,饲养员把打谷场打扫干净了。电工把一台台脱粒机从仓库里搬到了打谷场上,经过维修整理加油,再接通电源,通过试车,一切正常后,在场上还布置好了电灯,准备挑灯夜战。会计和仓库保管员利用下午3点半开始休息的20分钟时间,按人头把半劳力坌回来的山芋和芋艿分给社员。每当此时,各家各户的小孩子都会带着提篮或草篮,一蹦一跳地赶到仓库拿回自家分到的那一份。山芋和芋艿煮熟后,用来给父亲、母亲做下午的点心。收稻前还有一道工序是捆稻。捆稻通常在上午九十点钟露水收干后进行。为了保证下午和晚上突击脱粒的需要,男女老少一齐上阵。捆稻生活相对比较轻松,社员们有说有笑,青年们免不了打打闹闹……下午,头等壮男劳力,一个个掮着2米左右长的,上端緾着“担绳”的“上场扁担”,雄纠纠起昂昂,从打谷场呈一字长蛇向大田进发。到了田里,把扁担往地里一插,解下担绳,摊直。4个稻,2个2个交叉叠放,由下而上要叠到1米多高…一担稻起码一百六七十斤左右。装好了稻,插入扁担,弯下腰把扁担搁到肩上,慢慢地站起来。“吭唷,吭唷…”喊着号子,会集到田埂上,十几个一排。一个个迈着沉重稳健的步伐,一步一步节奏明快地踩得地面发出“噔噔”作响---承载的是全体社员一年来沉甸甸的希望!打谷场上脱粒机“哒哒哒”不停运转,负责搬稻的搬稻,搬柴的搬柴,扬场的扬场,司镑的司镑,入库的入库……各就各位,好一曲秋收交响乐!这天,田里收完了最后一个稻,场上脱完了最后一粒谷。队长早已关照饲养场杀猪,下午四点钟分肉,每人一斤。孩子们奔走相告,欢喜雀跃:“杀猪啰!分肉啰!”他们,提着篮,排好了队,分到肉回到家里。家里的母亲已经把小白菜检好洗干净了……“去,到外婆家,请外公外婆晚上来吃馄饨。”这天夜里,村子里家家喜气洋洋,热热闹闹。亲家难得相聚,一盆油汆花生、一碗炒蛋,外加一碗肉丝,喝几盅小酒,天南地北海聊……最后,一碗鲜肉馅馄饨直乐得亲家连声:“好吃,好吃!”五十年时间一晃过了。今天的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里的平房子、简易楼房都翻建成了别墅洋房;耕作实现了机械化;年轻一代有的上了大学在外工作,有的在村办厂上班……那时的壮劳力都已垂垂老矣,在家安享晚年。家乡似梦似幻,总是挥之不去……赞相关美文阅读:·“萌女郎”是时尚还是蒙人·门房老李头·荒废了的希望·小姑的沧桑风云事·该不该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临时工·莫要“难得糊涂”·思想碎片拾零(续一百六十七)·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