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位近代早期的欧洲商人(在印度购买棉布的东印度公司众多雇员之一),如果有这样的任务在身,不会显得那么沉着而惬意。在欧洲各公司的信函中,有数不清的在印度遭遇欺诈行为的报告。
布料的细度、长度和宽度都频频短缺。如一位法国旅行家、作家巴蒂斯·塔凡尼尔(Jean-BaptisteTavernier)所说的那样,在可多达两百匹的一捆布料中,“有可能夹塞五六匹甚至十匹·····质量较次的:比该捆的样品更薄、更短、更窄”。显然欧洲的商人只能信任样品,但他们得到的货物却常常更粗更薄。测量长度也是一个问题,因为这意味着要打开所供的每一捆布料。
▲木棉花树籽
欧洲人所面临的问题还不止于此。和与印度打了几百年交道的亚洲竞争对手不同,欧洲人,至少是在最初,对品种和市场的不同都所知不多。了解这门生意,对于整个企业的成功事关重大,而且绝不是简单的工作。这一对棉纺织品的学习过程,从印度开始,并且通过贸易,完成了将棉纺织品发展成为能够在欧洲、非洲和美洲销售的商品的尝试。欧洲各东印度公司所从事的贸易,是棉纺织生产能够在18世纪末自印度迁移到欧洲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过程的核心,在于这些公司在年到18世纪末这段时间,从印度获得的产品和市场知识。
贸易通常是为投资国内生产而积累资本的手段,它同样也让消费者接触到将来能为国内所生产的新产品。因而,经常被描绘成发展绊脚石的各个东印度公司,却是欧洲经济发展和转型为工业生产体制的根基。而且,它们绝非垄断实体,而是相互之间进行竞争,以确保印度的棉纺织品和其他亚洲商品的供应,它们体现了17、18世纪欧洲各国之间更广泛的经济竞争。
▲欧洲贵族画像
当15世纪末好望角航线开辟之后,欧洲人才通过直达的海路进入亚洲。在随后的四百多年里,这条新的贸易要道成为印度和欧洲交易的主干道。中国的茶叶和瓷器、日本的漆器、印度的印染棉布首次大批量地到达欧洲。
为了换取亚洲的货品,欧洲的特许公司带去了大量的白银:由于在亚洲出售欧洲的商品没有利润空间,他们动用了年代在美洲开采而大量储备的白银,前去印度和中国购买商品。欧洲商人在印度洋的出现有多重要呢?对于欧洲人而言,这是与亚洲传统贸易的扩展和加强,避开了与亚洲和中东中间商打交道的风险和费用。欧亚之间的贸易稳定增长,年的贸易量较年扩大了25倍。然而,欧洲与亚洲之间急剧扩大的贸易,其规模只相当于欧洲与新世界的三分之一。
▲好望角航线
对于年以前欧亚大陆海上贸易是否存在全球化影响,一些历史学家持怀疑态度,另一些人则强调,亚洲产品给欧洲带来了消费和审美品位的质变。对于欧洲商人进入印度洋,原有的商人心里难免五味杂陈,心存疑虑。第一个和亚洲通商的欧洲国度是葡萄牙。好望角航线的开辟得到葡萄牙王室的资助和支持,定期的贸易由“卡雷拉印度公司”(CarreiradaIndia)组织,这是第一家欧洲特许公司,它成为后来荷兰、英国、法国、丹麦和瑞典公司的典范。
葡萄牙和后来的欧洲各公司既是商业团体也是半外交机构。和印度洋上其他商人群体不同,它们是“企业”组织,联合起来开展贸易,而不是存在已久的商业关系的一部分。日本将葡萄牙人和荷兰人称为“野蛮人”,看来他们对得起这个称呼,不光是因为他们不文明的举止,而且还因为他们在海上和在贸易港口的暴力行径。欧洲人并没有秉承商业合作的逻辑:葡萄牙人出名的是他们强行颁发“卡尔塔”(Cartaz,一种海上贸易许可证),以这种敲诈制度来保护商船免受抢劫和沉没的威胁。他们对印度洋上的一些重要结点还声称唯一主权,其中包括长崎、巴达维亚(Batavia)、霍尔木兹海峡、孟买和开普敦。
▲葡萄牙商人
他们在这些地方建立“代理商行”、半领土性的小飞地,通过它们对贸易进行调控,对当地的政治结构进行渗透。进口棉纺织品并没有立即成为欧洲消费者的主要商品。葡萄牙人认为,东南亚的香料,而不是印度的棉纺织品,才是欧洲市场上最受青睐的商品。而且,如何给亚洲商品付钱的问题也很快出现了,因为在印度洋周边,只有用印度的棉布才能换取香料,据传马六甲和爪哇本地的商人“除了坎贝的棉布什么都不要”。
总的说来,在葡萄牙运回欧洲的产品中,纺织品在16世纪早期只占到不足百分之一,到16世纪下半叶增加到百分之十。存世的工艺品或许并不具备代表性,但它们却展示出葡萄牙人带回欧洲的纺织品样式颇有特点:漂亮的床单描绘着欧洲人心狩猎的场景,以印花和刺绣镶边,透着浓浓的欧洲风情。直到16世纪晚期,且在香料贸易衰退之后,葡萄牙人才开始在纺织品上进行投入。到17世纪早期,昂贵的塔夫绸、锦缎、丝绵、印花棉布、密织棉布(percalcos)、萨加(sarja)、萨拉姆普拉(salampura)丝绸(roupasdaseda),同时也有中档的巴夫塔、头帕布(beatilha)、阿甘尼兹(arganizes)和巴拉姆,占到他们卖到里斯本商品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葡萄牙人同样也在印度洋周边销售纺织品。
▲海上贸易
年,他们将多匹布料卖到莫桑比克和蒙巴萨。他们在这些地方与其他商人竞争,包括古吉拉特的“班厌”(banyans,素食种姓的印度商人),这些印度商人控制印度至东非和东南亚的贸易已经长达数个世纪。而在西非的市场上还有更多的贸易空间,年葡萄牙人通过他们在圣乔治城堡(CastelodeSaoJorgedaMina)的驻地,已经在这里卖掉了0匹“几内亚(Guinea)”布。西非人热衷购买的不仅是几内亚布,还包括其他棉布,比如印度棉布(panodaIndia)、孟加拉平纹细布(caudeis)和古吉拉特产的各种棉布(mantises)。
结语
葡萄牙人的贸易同样进入了新大陆,而巴西成为印度棉布的重要市场,马尼拉也是一样,从16世纪晚期开始,印度产的棉纺织品就在这里换取美洲的白银。这是一种将非洲、美洲和太平洋连为一体的新型的直接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