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况
年10月,在距罗平县城东南12km的罗雄镇大凹子村附近三叠世关岭组二段地层中发现保存完好的鱼化石以及海生爬行类化石和大量保存完整的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双壳等无脊椎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群。其中鱼类化石品种丰富,主要为裂齿鱼类、真颚鱼类、弓鳍鱼类、半椎鱼类、全骨鱼类、龙鱼类等,约有二十多个属种,包括了许多新种属。另外罗平生物群中还发现有大量节肢动物化石,包括甲壳类、鲎类、千足虫类等,以甲壳类为主。鲎、等足目、千足虫、龙虾类等化石均是首次在我国发现。化石群种类丰富,规模庞大,保存完整精美,堪称我国三叠系海洋生物化石库,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科普价值。
随后研究发现该生物群产出时代属于三叠纪安尼期,距今约2.4-2.5亿年,与著名的意大利/瑞士交界处的动物群时代相当,比著名的贵州关岭动物群早二千多万年,特命名为罗平生物群。
年著名古生物学家殷鸿福院士对罗平生物群的发现称赞道:“该化石群门类多样,保存精美,是我国罕见的化石群之一,具有重要的古生物学和地质学意义”。
年5月,现任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布里斯托大学古生物专家MichaelBenton教授对罗平生物群及周边三叠系生物群考察后,认为“罗平生物群是个重大发现,是三叠纪海洋生态系统全面复苏和辐射最典型的代表,其科研价值可以与已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欧洲瑞士三叠纪圣?乔治山动物群相比”。
年9月4日-6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意大利、苏格兰、瑞士、阿根廷等7个国家的二十余名古生物学专家学者在参加了“三叠纪海生脊椎动物群及其后演化国际研讨会”后,专程赶赴罗平,对罗平生物群进行实地考察。专家们考察后认为,罗平生物群与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圣?乔治山的化石群相比而言,种类更加丰富,保存更加完整,规模更加庞大。罗平生物群的发现对探讨二叠纪末期生物绝灭事件后,三叠纪海洋生物的复苏机制,探讨研究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中生代鱼类演化以及重塑当时的古海洋地理环境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年10月17日,成功申报国土资源部“全国首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成为我省第一个地质类“野外基地”
11月18日,“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以全国综合评分第一在部网资格公示(18---25日);
罗平生物群的发现和研究也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媒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