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孜阿甫 http://pf.39.net/bdfyy/zjft/150517/4624713.html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端午将至,白日渐长,粽子和龙舟绝对是在我们脑海里印象最深的端午意象,但是“搭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赛龙舟的龙舟是这样子的?
李昭道,《龙池竞渡图(宋摹本)》,唐
而不是这样子的?
图源《小林家的龙女仆》
长翅膀大肚子蜥蜴的胜利
要说西方龙的出现,要追溯到他们最早期的神话故事,龙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而在各种“组合怪”身上。比如伊什塔尔门上的怒蛇(身披鳞,头如蟒,口吐长信,头顶冠状角,前足如狮,后足如鹰,尾巴上蝎子的蜇刺)。
希腊神话中守护宝箱的看守者(很多RPG游戏中boss龙的源头),还有流传最广的《圣经》中作为撒旦化身的“大龙”,“古蛇”也就是常说的魔*。
也不知道为啥《新约》中描述的“大红龙,七头十角,七头上戴着七个冠冕”到后来成了长翅膀的大肚子蜥蜴,但是在流传最广的屠龙故事《圣乔治屠龙》里面,西方龙的形象的确越来越明确和固定。
Dürer,SaintGeorgekillingtheDragon,-
版画大师丢勒的《圣乔治屠龙》,大眼睛的龙甚至有点无辜。
Raffaello,St.GeorgeStrugglingwiththeDragon,-
Raffaello,St.GeorgeandtheDragon,-
两张都是拉斐尔早期的作品,两条黑龙几乎没什么变化,甚至连尾巴卷曲的弧度都大体相同,和下幅对比,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时龙的形象差不多已经开始固定。
鲁本斯笔下的急剧动势的奔马和瞠目的恶龙,上帝勇猛果敢的骑士圣乔治挥动利剑将要刺下,巴洛克史诗的特点展露无遗,而一旁堡主的女儿左手上则扶着一只小羊羔,寓意明显。
Delacroix,SaintGeorgeFightingtheDragon,
德拉克罗瓦加上了水战,可能和西方龙有“巨大的海蛇”的描述有关。浪漫主义的场景绮丽,水上的岩石好像倒映着水波,远处的公主半裸给画面带来一丝柔美,惊涛拍岸,龙啸而马跃,手中长矛将刺,而画面也定格于此。
我右拳打开了天化身为龙
端午节当然还是要讲一下我们过分深厚的“龙文化”,作为民族图腾一般的存在,龙很早就出现在了绘画、雕塑上,甚至成为纹样,出现在各种生活器物上。
纹样,器物中的龙
白釉矾红彩云龙纹高足碗,明宣德
青釉塑贴双龙盖婴
唐
青花海水刻白龙纹扁瓶
明永乐
铜镀金龙纹金瓶,清
还是吐槽一下乾隆“blingbling”的审美,但是五爪金龙的样式在这金瓶上很好地体现了出来。
玉龙文化
兴隆洼文化
距今约年
红山文化
距今约年
凌家滩文化
距今约年
西周
距今约年
到年前的玉龙,似乎如同还在母体的婴儿,蜷曲如玦,不断细化。到后来明确出猪鼻鬣鬃,鹿角蛇身,鱼鳞鹰爪等特点后,才出现了今天的龙。
丧葬文化
帛画人物龙凤图,先秦
帛画人物御龙图,先秦
中国最早的两幅独立绘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作为墓葬绘画,帛画具有“引*”的功能,即,龙就拥有了带着墓主人离开人间前往永生的任务。
且说较为清晰的《人物御龙图》,画中男子身着华服、手牵缰绳,巨龙昂首翘尾,而鹤立于龙尾呼应,化为龙舟的一部分,一条鲤鱼于前方,仿佛引领着巨龙前行。
马王堆三号汉墓T型帛画,汉
而这作为引*幡的T形帛画(也称引*升天图),更为完整地表现了楚人的生死观和墓主人死后的去处,整幅帛画分为地下、人间、天堂三部分。
在人间部分,墓主人的*魄被巨龙缠绕托举,搭着巨龙将要穿越人间,升腾到天界;而天界当中,三足金乌与蟾蜍象征日月同辉,天门大开好似等待墓主人的到来。
楚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文化正如庄子所言“死生为昼夜。”生离死别,并非人们可以控制,而生死又如同昼夜交替,规律而不会停下。
楚人对生死的解读,化为一笔一墨散落在烂漫的图像里,让人们更加愿意相信,死亡不是结束,而是成仙的开始。
*兮归来,反故居些(suò),像设君室,静闲安些(suò)。
屈原的《招*》中,“些”为楚地巫音的残留。
不知屈原是否知道,数千年后的今天,巨龙将在端午专门于水面上为他起舞,祭奠他消逝的身躯,歌颂他早已成仙的灵*…...
END
编辑印思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