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很无奈了。”
回忆起年被科里安排去学心脏电生理,医院储慧民教授坦言自己当时是不愿意的。
而如今,这个当年无意中走上的电生理道路,直言自己没有选择的年轻医生,已然成长为我国心电生理领域富有朝气且成绩突出的青年专家。
医院储慧民教授
十几年过去,储慧民教授目前累计完成射频消融逾例,左心耳封堵术余例,并在国内率先开始绿色电生理、房颤一站式治疗、左心耳封堵术等新术式,并成为国家卫健委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导师和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左心耳封堵工作委员会首批培训导师,帮助30个省市医院开展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最近他提交的“LOVE术式(电解剖心腔内超声指导零射线左心耳封堵术)-三轴六向法”相关课题被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正式接收,并将以学术海报和学术演讲的形式展现给全球的心血管医师。
从当年的不情愿,到后来的全身心投入,储慧民教授是如何实现这一快速转变的呢?个人愿望服从了“组织安排”是我们选择了命运,还是命运选择我们?
有时并不是那么能说清楚的事情。
年,储慧民从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在医院心内科工作。年,已经在开始学习冠脉介入手术的他接到了一个新的任务,去学习心电生理治疗。“当时病人比较少,科里的手术量一年才一二十例;而且机器都比较差,每做一次手术医生都很辛苦,上百条线要插拔,都要自己完成,还经常出现机器宕机的情况,医院去临时搬借机器来开展手术……”提起当时的场景,储慧民教授还历历在目。那时在自己眼里,心脏电生理相对于冠脉意味着枯燥、抽象、知识不系统、学习曲线长,而冠脉介入与之相比,正像一颗缓缓升起的朝阳,前景非常光明。但对医院心内科而言,发展心脏电生理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时任科主任的陈晓敏教授认为只有把电生理同步发展起来,心内科在心血管领域的发展才没有“瘸腿”。1年,科室提出发展电生理的方向后,已经派了几位医生去学习相关技术,但结果并不如人意。储慧民当时刚刚工作几年,虽然在专业技术上还很不成熟,但他熟悉电脑操作,又乐于学习新知识,于是陈晓敏教授决定让他去试一试。陈晓敏教授本身是冠脉专家,选派自己看好的储慧民去学习电生理,为的是使医院心内科在这一领域能够有更大的作为。与自己的喜好相比,医院的战略布局更加重要,储慧民对此非常明白,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电生理学习的道路。“电生理本身是非常多彩的,又非常抽象,,需要你一层层拨开迷雾。入门难,上手难,不像冠心病介入,直接且开放。每一个电生理病例就像一个悬疑案一样,成功手术能让术者达到一个非常高的兴奋度。”时隔多年,储慧民教授告诉我们,通过深入学习,自己发现电生理奥妙无穷,当年服从于“组织安排”是个非常正确的决定。
储慧民教授的心脏电生理一带一路印度之旅
改变人生的两次学习机遇
医院安排从事电生理工作的最初两年,储慧民在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的同时,也经常会邀请一医院进行手术指导。
但在他看来,提升还不够快,直到有医院学习的机会。
在储慧民接触电生理时,国内的电生理介入治疗正处于刚刚起步不久的状态,能够独立开展治疗的中心非常有限。在国内,最为知名的专家就是最早开创我国心房颤动导管消融事业,有着“中国心律失常射频消融第一刀”美誉的马长生教授。在一个短期培训班中,储慧民有幸结识了马长生教授,并医院接受培训的愿望。4年,在马长生教授和陈晓敏教授支持下,医院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学习。“当时房颤射频消融在国内还是一项新的技术,学习的人还不多,对我来说这个机遇来之不易,所以每次马教授做射频消融手术我都去跟台。那时候一台手术要6个小时,一天做三台,18个小时,那是一个磨炼人的过程,但也让我学到了各种各样的技术。”医院进修期间,储慧民除了跟台做手术,科室里的各种业务工作和学术活动他都积极参加,并主动包揽下来全部手术病例资料的整理工作。通过这样一场“强行*”,无论是对电生理理论的理解,还是技术的掌握,医院电生理治疗的发展方向和方法,都让他有了很多新的收获。“这是改变我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仅仅是学到了技术。”储慧民教授说,进修回来以后,自己的整个想法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思路也更清晰、更有信心了。5年11月,又一个改变人生轨迹的机遇出现了。储慧民得到了一次医院心脏中心进修的机会。医院心脏中心,他得到了全球著名心脏电生理专家欧阳非凡教授的亲自指导。当时,欧阳非凡教授刚刚创新了双LASSO指导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式,让房颤消融的成功率和稳定性大大提高。“我刚去不久,有一次欧阳教授在给全欧洲专家演示会上演示一例外科术后复杂房速消融,手术持续了7个小时。欧阳教授手术做完的时候,我已经把他的整个手术的关键机制步骤做成了幻灯和示意图。他看了之后觉得很不错,认为我可以继续学习电生理。”储慧民说,在欧阳非凡教授指导下,自己对电生理的理解得到了非常大的升华,进一步掌握判断复杂病例的精准逻辑判断能力。“这个病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一场手术几个小时,但对于台上的术者来说,犹如过了几年一般。通过这个病例,我对老师的手术方式、逻辑思维的顺序有了一个非常详细的了解。因为电生理是一种非常抽象的学问,你需要有很多很多的假设,再把假设逐个排除,因此建立完整的准确的逻辑思维非常重要。作为进修医生,能够牢牢地抓住老师思维的过程,就能获得最大的收获。”
在德国的学习还让他深刻认识到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现在作为国家级导师的储慧民教授经常对他的学生说,必须具备良好的基础未来才有可能,不然即使掌握了某种固定操作技术,病人的病情一旦发生了变化,就会无从下手。
“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从德国学成归来,储慧民迎来了自己在心脏电生理治疗方面的更大进步。
7年开始,他开始作为独立术者进行房颤射频消融治疗,并在电生理治疗领域进行了大量创新。
9年开始,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主频标测指导慢性房颤消融等新术式,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零射线消融绿色电生理射频消融、高密度标测技术治疗房性心律失常、单极标测指导的房颤消融、左心耳封堵钢珠测量法等新技术,并提出了房颤消融+左心耳封堵的“一站式”治疗,同时成功获批了5项国家专利。
现在,他已经成为全面掌握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和冷冻消融、左心耳封堵、心脏起搏器、先天性心脏病等治疗技术的国内著名专家。
谈到刚刚在ESC上提交的“LOVE术式(电解剖心腔内超声指导零射线左心耳封堵术)”,储慧民教授指出:这一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因为在传统的左心耳封堵术操作过程中,术者通常会借助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探查患者左心耳状态,但TEE带来的食道不适感非常强烈,患者在术中往往需要接受全麻以缓解痛苦,同时有很多患者明确表示不愿行TEE检查。而采用“LOVE术式,基于“三轴六向法”,通过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CE)可以全方位完整扫描所有心耳的体部和口部,在三维标测系统的帮助下,术者还可根据ICE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还原左心耳的真实构造,继而更准确地选择封堵器的大小、评估封堵效果。“这个手术挑战难度极高,既要求术者对心腔内的解剖结构了如指掌,又需要医生对心腔内超声的导管操作行云流水,通过三个月的摸索,我们终于实现了零射线的终极目标。”谈起第一次成功开展“LOVE”术式时的情景,储慧民教授依然非常兴奋。储慧民教授进行LOVE术式演示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新技术时,储慧民教授也会进行挖掘性的学习。“我不愿意去走模仿的道路,我认为创新对一个中心来说,才是最有用的、最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创新与模仿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虽然在最开始的时候会面临质疑和反对,但只要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并能够被重复其他医生证实和具备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它就一定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这也能够使我们的团队得到更快的成长。”储慧民教授说,在刚刚提出房颤消融+左心耳封堵的“一站式”治疗时,也有一些国内专家持怀疑态度,但随着更多的证据支持,这一术式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中心做为新技术引进和认可,“宁波经验”在全国逐渐推广开来。对于创新,医院心律失常诊疗中心每年都会根据临床中发现的问题,有所侧重地开展重点攻关。储慧民教授还根据团队每位医生不同的特长和爱好,帮助他们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方向,让他们的特长都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现在团队里的多位年轻医生都纷纷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并得到了一定认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何成为一位好医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在储慧民教授看来,最关键的是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为什么要选择医生这个职业、目标是要成为一名怎样的医生。只有这个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结合各方面的支持帮助,才能坚定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储慧民的成长道路上,很多领导和前辈都为他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和帮助,*从新教授、张澍教授等中华医学会的领导们都在他的成长和发展阶段中给予了最强大的支持和帮助,并医院脱颖而出的全国青年专家的标杆进行培养和锻炼,使得他与团队以及《书心剑律》平台都能快速健康地成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储慧民教授说,除了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近十几年来电生理治疗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相关器械的进步。例如从最初Cartounix逐点标测,到现在的Rhythmia超高密度磁电标测系统,从不同普通消融导管到多孔磁电导航压力感应消融导管,这些改进和更新给心律失常的治疗带来了质的飞跃,可以让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迅速判断病变机制和基质,实时掌握心脏解剖结构和重现复杂心脏激动传导,并将抽象的心电信号转化成为多彩的时空穿梭呈现,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安全性和易学性。“为什么以前心内科医生更愿意去学冠脉介入而不愿意选择电生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电生理医生做手术要遭遇的射线,对身体伤害很大。同时没有一个直观的影像指导,所有的心电信号都要靠医生记在脑子里,手术在很大程度上非常要依赖术者的经验积累。”储慧民教授告诉我们,在三维标测系统引进之前,他在指导手术时一点都不敢走神,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差错,甚至引发心包填塞等并发症,而有了三维系统和压力导管这些新技术后,手术就变得非常安全了,可以迅速培养更多的医生帮助病人缓解和根治疾患之苦。“患者安全,我们的心才能慢慢放下来。”储慧民教授指出,心脏电生理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治疗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发展前景非常可观。“关键是它特别有趣,虽然它入门的时间会长一些,但是只要钻进去,你就会有获得,一个复杂的成功手术虽然累,但一定是累并快乐着!”储慧民教授说,作为一名心脏电生理医生,自己希望越来越多的心脏科医生会“主动”去选择心脏电生理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专家简介
储慧民
医院
硕士研究生导师,医院心律失常诊疗中心主任,国家卫计委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培训导师,国家卫健委房颤卒中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促会心律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绿色电生理联盟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心房颤动工作组、室性心律失常工作组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全国委员等学术团体职务,《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委,国家卫计委《医学参考报》心律频道编委,欧洲心律学会会员。从事心内科临床工作近20年,擅长心脏电生理和起搏器植入,左心耳封堵以及先心病介入治疗,累计完成心律失常射频消融余例。帮助4个国家和30个省市医院开展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延伸阅读
?陈明龙:行远自迩,感受电生理无尽魅力
获取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