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是一件非常辛苦且专业的事,不仅需要一身过硬的手艺,还需要了解各种历史文化技术。看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朋友,应该都很佩服里面的师父们,也相当憧憬在故宫工作的经历。
但说实话,能修文物的,都是些专业人士,在他们手下,文物能得到最大程度地保护和新生。然而,当一些还未成火候或不具备大师手艺的人去修复的时候,就很容易修出遗憾了。
辽宁省朝阳市凤凰山上,有一座云接寺,是清代雍正时期建造的寺塔,整体精巧玲珑,为方形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是凤凰山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极具风格的寺院,在年的时候就被列为了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云接寺其实原先并不是那么著名的寺庙,但是一次壁画修复让它在网络上出了名。从年开始,云接寺娘娘殿内的壁画开始被着手修复,然而,修完后的画面却一度十分辣眼睛。
修复前的清代壁画是这样的:
可以看到确实破损比较严重,墙体较大面积脱落,但保留下来的人物、服饰、色彩还是很完整清晰的。
修复后,它变成了这个样子:
这已经不是修复了,而是二次创作了吧?再次前来观赏的游客们被震惊了,由此在网上引发热议。
再来看这次的修复方——该风景区管理处,实际上并没有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勘察、设计资质,虽提出了申请,但却在未得到明确回应时就自行开始修复工程,结果请来的专业人士貌似也并不那么专业,最终创作出了这样的‘新作’。
虽然事后该景区管理处被罚并追究责任,但原先的样貌算彻底作废了。
来源:人民网整改后
相似的事情,在四川安岳县的安岳石窟中上演。安岳石窟里藏有大量的古代佛教造像,从南梁武帝开始,到唐宋、明清,大量宏伟而精美的造像在此诞生,数量足有10万余尊。安岳因此被授予了“中国石刻之乡”的称号,并被列入了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它同样经历了一次全民热议,有人发出被修复后的佛造像,因为看上去实在太不像样了,遭到了网友们的一致嫌弃。一些造像如庵堂寺摩崖造像、报国寺大蜀广*年间摩崖造像等被通体彩绘,大红大绿的色彩实在过于刺眼,完全没有了那种古朴清雅的气质。
安岳县文物管理局回应说这是当地群众自发捐资修复的,安岳石窟石刻非常多,有的散落在田野悬崖上,想要一一保护起来是有难度的,所以有时候会被钻空。而且虽然也能看出当地群众对这些造像的喜爱,但修缮文物毕竟是需要相关部门批准的,这样擅自修缮,倒是好心办坏事了。
当然,与总体相比,遭到破坏性彩绘的造像比例还是很少的,大部分依旧保持着精美的形状,艺术和观赏价值不会因此缺失。但还是让人惋惜啊,画成这个样子又不能恢复了。
当然了,不止国内,海外也有文物被修坏的案例,比如西班牙小城埃斯特拉的一座教堂,里面有一件多年前的圣乔治雕塑,被修成了这个样子:
同样西班牙的某个教堂内,一幅画家马汀涅兹年的壁画作品《戴荆冠耶稣》,被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自告奋勇修复成这样:
不管哪里,看到文物被修坏,大家的心情应该都不会很好吧。修复文物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重现历史,是需要更谨慎和细致的。就中国而言,一直遵循的就是最小程度的干预,也就是修旧如旧。
就上面的造像而言,也有人提出,说不定它们原本的样子就是这样的,难道不许古人用大红大绿的颜色吗?
但是吧,在这些之前,第一是,我们有《文物保护法》,私人是不能擅自修缮文物的,需要批准。第二,文物动辄经过了千百年时光,想要修复成昔日刚被造出来的样子是很难的。一些文物拿到手,它的颜色或者已经完全剥落,或者残存的色彩变旧,这种时候,也只能根据现有的样子来修,而不能自己想象着古人估计喜欢什么样鲜艳的颜色来上手。
就算是想要最大程度接近历史来修复,也要事先查阅是否有现存的同类型文物,古籍中是否有记载等,信息自然是越完整越详细的好,如果没有参考没有记录,肯定不能自己想象加工啊。
还有其它问题如材料的选用,工艺的制作等,总之,修复、保护文物不容易,对待这些见证过朝代更迭的文物们,还是严谨、认真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