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乔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三十年战争时期欧洲火炮领先中国为何他们的
TUhjnbcbe - 2023/9/25 21:58:00

三十年战争和明末清初的战争几乎同步,三十年战争在年开打,努尔哈赤正式和明*交战也是在年;三十年战争年结束,清朝也在年左右消灭了大顺、大西、奠定了对南明的优势;明末清初中国受到小冰河气候的影响遍地灾民,欧洲的难民也被30年战争的炮灰。三十年战争和明清易代的战争同样是火炮称雄,但有一个违反常识的现象,那就是明*在火炮数量上远超欧洲,火器技术先进的欧洲*队火炮数量反而非常寒酸。

满清击败洪承畴后,在松山、锦州、塔山、杏山一共抢到了火炮门,炮弹重量六公斤左右的红衣大炮明清两方一共使用了53门。而三十年战争中的布赖滕费尔德会战,帝国*只动员了26门火炮,古斯塔夫也只是动用了56门三磅左右的大炮。

英国内战中的埃吉山之战,英国王*也只出动了20多门火炮,被议会*夺取12门以后就宣告战败。明*和清*交战兵力和欧洲*队相比并没有太大的优势,松锦之战明清两*的兵力只是同时期欧洲同行的三倍,但火力上却大大超出。欧洲当时已经有了60磅加农炮、50磅长蛇炮等大杀器,但在当时很少使用,英国内战时期这些火炮只有几十门。就连古斯塔夫也在火炮应用上非常小气,愣是把八磅野战炮降低到了三磅炮。

这第一个原因就是欧洲当时的工人少,火炮供应主要依靠少数城市和行会,在生产规模上不如明朝。在机械化大生产前,明朝的工匠的人数优势可以让他们在火炮产能上远远超过欧洲同行,明清时期中国都有十万以上的火炮储备(主要是轻型火炮),仅仅从数量上看是世界第一(但大口径火炮产能远远不如)。欧洲当时主要依靠列日、圣乔治行会(英国)、图拉(沙俄的小城,有几千名城市农奴为俄*提供装备)等少数城市和行会生产火炮,在从业人员数量上远远不如明清(前朝前期)两朝。

其次,欧洲的火药非常昂贵,大口径的陆*火炮他们是真玩不起。16世纪晚期的英国每磅火药价格是8到11便士,一门发射60磅炮弹的加农炮,每天发射80次,就要消耗掉磅火药,一天就要打掉到英镑,几十门重型火炮连续开火十天,烧掉的金钱就能建造白金汉宫(3万多英镑)。英国等地火药价格贵,是因为欧洲缺乏硝石,为了弄到足够的硝,英国王室不得不承包了全国的厕所。

在16世纪末、17世纪上半叶整个英国只有上百吨的火药储量,英国火药不多,他们优先供应了海*和武装商船,因为菲尼斯特雷角一战英国人就赚取了20万英镑(相当于年财*收入的大半),在伊丽莎白时代英国人从海上掠夺中抢走上千万英镑的战利品,自然就不在乎海*烧掉的火药钱。英国介入大陆战争却基本上都是赔本的买卖,英国人自然舍不得建造太多的陆战大炮。

欧洲其他国家的情景也和英国类似,古斯塔夫大帝减轻火炮重量也可能有省钱的因素,毕竟瑞典只能给他提供战争投资的十分之一,剩下的九成经费都要靠他带着火炮和大*“争取”,只能在火药上节省。和欧洲比起来,明清时期的中国火药就便宜多了,明朝一斤火药价值白银0.14两,万历中国皇帝送出十万斤火药(大致等于十万磅)给朝鲜半岛的小弟也不过花费白银两,折合成英镑只有多英镑;就算是甩出数千门火炮、几十万斤火药和八旗*进行PK,火药成本也不超过十万两,这对于当时的中国*队来说是可以承受的。

明清时期由于中国火药、硝石便宜量又足,中国*队打陆战自然是火炮超多。欧洲*队由于火药价格坑爹,不得不优先满足海*用炮,反而方便了它们的殖民扩张,让它们在印度等地找到了海量的硝石供应……^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十年战争时期欧洲火炮领先中国为何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