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看过《冰与火之歌》的朋友,会对小说或者电视剧中出现的“龙”印象深刻。
以“卓耿”“雷戈”和“韦塞里昂”为代表的三只巨龙,曾是维斯特洛大陆的噩梦。
它们不但拥有锋利的爪子及牙齿,还会喷射龙焰“dracarys”,其战斗力甚至能媲美整个雇佣兵团。
那么,在西方文明中,“龙”究竟是什么?它和我国传统意义的”龙“相比又如何?
本期内容将为您揭晓答案。
(温馨提示:本文约字,尽管很长,但非常值得一读。)
1.传统外形
自中世纪以来,西方文化中的龙经常被描绘成有双翼,尖角,四肢带刺且能够喷火的怪物,同时全身布满了坚硬的鳞片。(有一说西方龙的腹部和颈部没有鳞片保护,是为了分泌粘液以便收集宝石,这个后边会讲。)
而东方文化中的龙则通常具有超高的智慧,从宋代起人们普遍认为其“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而且还具备“雷雨晦冥,龙来哀号,声若牛吼”的气势。
西方龙东方龙2.词源
在西方,巨蛇和龙的渊源颇深——几乎所有印欧和近东神话中都出现了关于风暴神杀死巨蛇的故事。
在词源学上,无论是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甚至是丹麦语等,在“龙”这个单词上都有极其相似的词根。
英语中的“dragon”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纪左右,与法语中的“dragon”一词一样,都来源于古法语中的“dragon”。
后者则源自拉丁文中的“draconem”,指代巨大的蛇。而它的主格“draco”一词则源自古希腊文中“drakōn”,它代表巨大的海蛇或海中怪兽。
此外,“drakon”的词根“drak-”也有“注视”的意思,因此“drakon”字面上也指“拥有(死亡的)注视者”。
而我国的“龙”字,在最初的甲骨文中,则更贴近于“肉眼所见”的形式,如下图。
随后,在金文中,“龙”字再次出现了变化:
后来在《六书通》的篆体中,“龙”字逐渐出现了繁体字“龍”的雏形:
最终演变成了我们能基本识得的“龍”:
对于“龙”字的诞生,学者们主要提供了三种解释:
1.历史上曾存在“真龙”,只不过后来灭绝了;
2.龙是根据各种动物,例如蟒蛇,蜥蜴,鳄鱼等演化出的神话形象;
3.人们对“龙卷风”这一自然现象的解释。
当然也有一说,“龙字”和皇帝头上的冕旒也颇有渊源。
不过,至于“真龙”到底存不存在,以及“龙”的由来,历史上依然存在很多争议,这里只做陈述,不再进行讨论。
3.“龙”的品种
几乎所有西欧神话的龙,都源自印欧传说。而在它们的“老祖宗”中,最著名的一条龙名为“Mushkhushshu”,它是古美索不达米亚的神话生物。
“Mushkhushshu”“Mushkhushshu”是多种动物的混合体——它全身拥有鱼一样的麟,猫一样的前腿和鹰一样的后腿。此外,它也有鹿样的双角,蛇状的舌头和嵴以及狮子般的尾巴。
“Mushkhushshu”曾出现在巴比伦市重建的伊什塔尔门上,可以一直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是西方龙中为数不多有明确记载的“怪家伙”。
后来,古埃及文明也出现了“龙”的早期雏形,它的名字叫“Apophis”,是古埃及神话中的一条巨蛇,亦被称为“NileandEvilDragon”(“尼罗河的邪恶之龙”)。
它在埃及神话中是太阳神的死敌,被称为“混沌之王”。早先,“Apophis”是太阳神出生时的脐带,后得到太阳神的力量,变成了黑暗时刻的统治者。太阳神一生都在与这条邪恶之龙抗争,以保证每天人们能在光明中生存。
“因陀罗”在古印度神话中,“龙”自然也没有缺席。在吠陀早期的宗教中,“Vritra”是一条巨龙(也有说是“巨蛇”),是印度教天神“因陀罗”的死敌。它曾因阻挡河流,后被“因陀罗”勇敢地用“霹雳”击杀。
当然,类似这样的传说,在古代欧洲也十分盛行。例如在希腊神话中,天神宙斯曾杀死了堤丰,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杀死过“勒拿的许德拉”(九头蛇);北欧神话中的天神托尔也曾击败过尘世巨蟒。
似乎,在整个印欧神话中,“龙”作为邪恶的异端,一直都站在了英雄神的对立面,而其基本形态也都是以“巨蛇”为主。
巨龙史矛革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西方龙”形象,最早是在公元8世纪左右的盎格鲁萨克逊史诗《贝奥武甫》中出现的。
它融合了北欧和日耳曼文学中对“龙”的认知,并第一次形成了“喷火龙”的明确形象。
这头龙身披鳞片,口吐烈焰,长着类似蝙蝠的双翼,热爱宝藏,复仇心强烈,对入侵者毫无怜悯。故事中一个奴隶偷走了龙宝藏里的一个酒杯,愤怒的龙袭击了附近的村落作为报复,最终被英勇的贝奥武甫杀死。
这个故事同时也是《霍比特人》的蓝本,是巨龙“史矛革”的原型。
巨龙史矛革在守护宝石后来,为了对这些神话中的“龙”进行区分,中世纪纹章学还特意对其进行了分类,大体有4类即(1)“dragon”,(2)“Drake”(3)“Wyvern”(4)“Wyrm”。
首先,“dragon”为传统意义上最标准的龙:它拥有一对大翅膀以及四条粗壮的腿。就像之前说的那样,这个词来自法语的“dragon”,而法语又来自拉丁语的“draco”,也就是巨蛇的意思。模样可以参战电影《驯龙高手》中的没牙仔。
没牙仔Drake,是标准龙的弱化版,它在体型、智力和法力中比标准“龙”要弱,有时甚至没有成熟的翅膀。而且,它们可能根据所处的环境而变幻出不同元素类型,在神话中多以反派角色出现。这个词直接借自拉丁语draco,即“海怪,海蛇的意思。”它的形象可以参考游戏《怪物猎人》中的“迅龙”。
《怪物猎人》迅龙Wyvern,则是最常见的“另类”龙,它只有一对翅膀和两条后腿。一般扮演和Drake类似的较弱的角色,它们一般不会喷火,但是却有强*性。这个词本体是法语的“guivre”,来自拉丁文“viper”(蛇)。模样可以参考《怪物猎人》中的“雌火龙”。
《怪物猎人》雌火龙最后,Wyrm则是一种非常古典的龙——它们是最符合希腊罗马时代“巨蛇”形象的:多半都没有腿,偶尔一些也是只有前腿;有些连翅膀都没有,就是一条巨大的蛇。但是不同其它三个种类,这个词语来自古日耳曼语而不是拉丁语。
具体,Wyrm的样子可以同样参照《怪物猎人》中的“绞蛇龙”
《怪物猎人》绞蛇龙尽管西欧龙的种类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但在我国,龙的品种不光更多,还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首先按照等级来讲,从最低到最高,依次为“虺,虬,蟠螭,蛟,角龙,应龙以及火龙”。(这里没有把青龙排进去)
虺虺(huǐ):《述异记》载:“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
虬虬(qiú):一般把没有角的小龙称为虬龙,是龙的一种,故古文献中注释:“无角曰虬,有角曰龙。”
蟠螭蟠螭(pánchī):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龙。
蛟蛟: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
关于蛟的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
人们常说“蛟龙”,其实“蛟”与“龙”是传说的神化生物在不同年龄的称呼:小时为“蛟”,大了成“龙”。
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
应龙应龙:又作*龙。背生双翼的龙,据《述异记》记载:“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据说当年轩辕帝有名大将就是应龙,主要功绩有战蚩尤和疏通*河水道。
火龙:《清史稿》载:“浮山有龙飞入民间楼舍,须臾烟起,楼尽焚”、“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葭州赤龙见于张体两川围中。六月初七日,高平火龙见于石末村”、“五十六年六月,莒州赤龙见于龙王峪,先大后小,长数丈,所过草木如焚”。
龙九子此外,除了上述7个等级外,我国的“龙文化”还包括许多衍生系列。例如,在古代神话传说中,龙就生有九子,但九子皆不* ,各有所好。比喻同胞兄弟品质、爱好各不相同。它们分别为:
长子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次子睚眦(yázì),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3.三子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也有人一直认为它是有着龙脉的凤。4.四子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5.五子狻猊(Suānní),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6.六子霸下(也有另一种名字,方框内的看成一个字,[虫八][虫夏]),又名赑屃(bìxì),似龟有齿,喜欢负重,是碑下龟;7.七子狴犴(bìàn),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8.八子负屃(fùxì),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9.九子螭吻(chīwěn),又名鸱尾或鸱(chī)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龙文化”
早先,在北欧神话中,“龙”被描绘成一种神圣高雅,并且能赐福的神灵。但是在欧洲逐渐基督化后,似乎教徒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些“庞然大物”,所以“龙”的形象在中世纪以后就变成了邪恶异端的化身:它们贪恋、暴躁,且会使用魔法。
11-13世纪时期,欧洲人开始对“龙”这个文化标志产生了兴趣。12世纪威尔士著名的僧侣,蒙茅斯的杰弗里(GeoffreyofMonmouth),在他的著作《不列颠诸王史》中,就曾记载了一个关于“龙”的故事。
早年,英国国王沃尔蒂根(Vortigern)曾希望建造一座足够让其在历史中留名的塔,但这座塔却像着了邪一样,每次都在竣工前倒塌。
有人告诉他,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他必须先把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的鲜血洒在塔下的土地上。由于儿童梅林(先知)被认为天生就没有父亲(传说是凡女和精灵的子嗣),所以他被带到了国王面前。
但梅林向沃蒂根解释说,塔之所以不能被立在地基上,是因为有两只争斗的龙生活在下面,它们分别代表了撒克逊人和凯尔特人。
于是,国王命人将地基的水池排干,随即露出了一条红龙和一条白龙,他们立即开始战斗。最后梅林提出了一个预言,即白色将战胜红色,象征着英格兰征服威尔士。
后来这个故事直到15世纪,都还在欧洲大陆广为流传着。
此外,13世纪也有很多其它文献记载了关于“龙”的故事。由于在启示录中人们将撒旦称为“龙”,所以“龙”在这一时期也经常被认定为撒旦的化身。
例如,在《*金传奇》(《thegoldenlegends》)中,龙就被描述为“生活在河流中或地下巢穴中的怪兽”。他们成为了贪婪的化身——既贪财又贪吃。
然后有一位贞女烈士,名叫圣母玛格丽特。当时东方罗马教区的长官Olybrius曾执意要娶她,同时要求她放弃基督教。遭到严肃拒绝后,气急败坏的Olybrius把玛格丽扔进了一所关押着“撒坦龙”的牢房里。
不过,玛格丽特并没有被龙杀死,因为当龙靠近她时,她用双手做了个十字架的标志,龙立即就消失了。在一些其他的版本中,也有说她实际上已经被龙活活吞噬,但其在龙的肚子上做出十字标志后,又毫发无伤地回到了牢房。
*金传奇尽管龙看似很强大而不可战胜,但在中世纪西方文化中,龙却经常被描绘成一种可以被驯服或击败的怪物——它们是圣徒和英雄刀剑下的“背景帝”,就像中世纪流传的“圣乔治屠龙”的传说那样。
“圣乔治屠龙”是《金色传奇》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相传有一条龙一直在掠夺利比亚Silene镇的绵羊。在它吃了一个年轻的牧羊人后,人们迫不得已,只能通过用更多的羊当祭品来安抚恶龙。
最终,它吃掉了所有羊并开始要求人们进贡自己的孩子。
有一天,恶龙看上了国王的女儿,尽管国王百般求饶,但它还是坚持要吃掉这位可怜的公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圣乔治赶到了现场,他用长矛刺伤了恶龙,并用十字架和公主的皮带将其制服。
当圣乔治领着恶龙到城里游行时,臣民们无不对其感恩戴德。随后圣乔治要求市民们皈依基督教,条件是他现在就能为民除害,杀了恶龙。
最终,全城的老百姓都皈依了基督,而圣乔治也没有食言,用剑将龙彻底刺死了。
不过,不同于西欧文化,在我国,龙一直是我们的图腾,是民族的瑞兽,更是帝王的象征。
在我国,龙经历了四个较大的发展阶段:图腾崇拜阶段、神灵崇拜阶段、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相结合的阶段、佛教娜迦龙崇拜与中国龙崇拜相结合的阶段。在图腾崇拜阶段,中国远古的某些部落把龙视为图腾,作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标志。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和有关传说,龙(原形为蛇)原为伏羲氏族的图腾,后来成为太暤(太昊)部落的图腾。太暤部落是龙图腾崇拜最为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在神灵崇拜阶段,农牧业逐渐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发展,从较为单一的图腾崇拜过渡到多神崇拜。龙图腾崇拜也发展为龙神崇拜。人们把龙神化,奉龙为水神、虹神。龙被神化后,又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秦汉时期,中国大统一,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大神,以整合各地、各民族的信仰,龙崇拜便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帝王把自己说成是龙神的化身或龙神之子,或把自己说成是受龙神保护的人,借助龙树立权威,获得人们普遍的信任和支持。这样,龙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对中国龙文化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且,我们还根据“龙”衍生出了相当多的亚文化,例如生肖中的“龙”,二月二的“龙抬头”,风水的“龙脉”,元宵节的“舞龙”,端午节的“赛龙舟”,结婚时的“龙凤吉祥”等等。
可以说“龙”,是一直陪伴中华民族成长的重要图腾,也是见证我们伟大复兴的历史印迹。
相比,西方龙本是一方圣神,也是人们祈祷、赐福的重要神灵,但却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成了人人恐惧,和成就英雄的大背景,实属可惜。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的浏览!文章最后,别忘了给辛苦码字的火焱一个!再次感谢!
文丨火焱
参考文献
1.《如何对龙,进行科学研究?》,作者浩然正气_,年3月3日
2.《试探讨下“龍”字的来源》,作者月月伦,年7月10日
3.Boutell,Rev.Charles.BoutellsHeraldry.JohnBrooke-Little,ed.LondonandNewYork:FrederickWarne,.
4.Black,Jeremy;Green,Anthony(),Gods,DemonsandSymbolsofAncientMesopotamia:AnIllustratedDictionary,TheBritishMuseumPress,ISBN0---
5.Yang,Lihui;An,Deming;Turner,JessicaAnderson(),HandbookofChineseMythology,HandbooksofWorldMythology,Oxford,England:OxfordUniversityPress,ISBN-0-19--6
6.中国社会科学院何星亮:《中国龙文化中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