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选择4月23日成为世界读书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实际上,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图书日看来“名正言顺”。
据资料表明,自“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已有超过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此项活动。很多国家在这一天或者前后一周、一个月的时间内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图书馆、媒体、出版商、学校、商店、社区等机构团体在这一段的时间里,都会做一些赠书、读书等鼓励人们阅读的事情,把读书的宣传活动变成一场热热闹闹的欢乐节庆。
这样的背景下,阅读这件事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知识经济时代,诞生了很多靠贩卖知识成就事业的大咖,年是音频阅读的爆发的一年。这一年以喜马拉雅为代表的听书方式迅速崛起。在今天,大家工作节奏都很快,上班下班工作生活,确实有很多的碎片化的时间,这样的场景可能是在开车、等客户、或者是其他类似的短小而空闲的各种生活罅隙。音频阅读的崛起顺应了这个时代。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阅读者,有这样的时代理应是件益事。
传统阅读是靠眼睛的,听是看之外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我们从小接受过很多音频材料,单田芳、袁阔成、刘兰芳,但我们知道,我们没有人喜欢吃别人嚼过的馒头。
读书这件事比咀嚼更具有独特性的一点在于,从别人口里出来的所谓“知识干货”已经不是原著那个面目了。一本书,尤其是一本经典的好书,该是如千人千面的,怎么可能所有人都品出同样的意义,又怎么可能通过十几分钟来或者里面的精髓呢。
书读千遍,其义方见,一本好书,不用的人、不同的时间阅读,都能有不同的收获,而知识生产线上通过相似的拆解逻辑所呈现给你的就是书,自己不去阅读,你如何能相信这即使书中的原貌呢?读书是掺不得假的,得到和付出是成正比的,没有付出时间、思考去阅读、体味的获得,相比那些付出的人,营养吸收一定的不足的,为了节省时间去听别人读书、总结,终归得到的也只是付出的一点时间下的返利。
阅读一定要回归到原著中去,成年人尚如此,儿童亦如是,少儿阅读,在于积淀。一本书的知识没有重点勾画哪里对未来的人生有巨大的影响,书中最影响你的部分,是需要自己苦苦追寻、攀登、走在脚下的,没有人可以替代,阅读的本质是思考力的提升、是思想的积淀,而思想不是由其他地方直接获得的,没有U盘可以复制到你的大脑。
基于这样的理念,有卷读书已引导6至14岁青少年博览群书、深度阅读,一年引导孩子读书超万字;独创“双课双导”体系,帮助孩子最透彻、最深刻地解读所读每一本书的精髓;已经深刻影响了超过十万青少年,帮助他们爱上阅读,并通过阅读改变自己。